第380頁 (第1/2頁)
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南澳回廈門之機,將其拘捕,交援剿左鎮黃昌監守。同時給鄭成功送去諸將
公啟,啟本中有&ldo;報恩有日,候闕無期&rdo;的話,明確地表達了金、廈諸將聯
合拒命的意思。鄭成功閱信後,心中憤悶已極。五月初一日,他已感不適,
仍每天登將臺手持望遠鏡眺望澎湖方向有沒有船來。直到初八日,完全絕望,
氣噎而死,享年三十八歲。1
從1662 年四月到六月,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太子、鄭成功、李定國相
繼離開人世,標誌著南明復興最後一線希望的徹底幻滅。在這以後,鄭經和
堅持於夔東的抗清武裝雖然仍以永曆紀年,卻沒有多大號召力了。鄭經繼承
父業為經營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儘管他一直以復明相標榜,但他的功業顯
然不適合納入南明史的範疇。
1 江日升《臺灣外紀》第一七二頁。
1 主要依據江日升《臺灣外紀》,鄭成功病逝的日期在該書和《海上見聞錄》(定本)、《清聖祖實錄》
中均作五月初八日。
第四節 清廷的沿海遷界
1659 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張煌言率領舟師展開的長江戰役雖然
在南京城下遭到了重大挫折,但這個戰役的政治影響卻不可低估。顯示了鄭
成功、張煌言為首的東南沿海義師還擁有雄厚實力,特別是大江兩岸縉紳百
姓的群起響應,使清朝統治者不寒而慄,他們感到當務之急是不惜代價切斷
義師同各地居民的聯絡。1661 年(順治十八年)清廷斷然決定實行大規模的
強制遷徙瀕海居民的政策,史稱&ldo;遷海&rdo;。
遷海令經過了一個醞釀過程。1655 年(順治十二年)六月,清廷就曾下
令&ldo;嚴禁沿海省分,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rdo;1。但是,這一禁令收效並
不大。順治十六年福建漳州府海防同知蔡行馨在《敬陳管見三事》一文中寫
道:
至於沿海一帶每有倚冒勢焰,故立墟場,有如鱗次。但知抽稅肥家,不顧通海犯逆。
或遇一六、二七、三八等墟期,則米、谷、麻、篾、柴、油等物無不畢集,有發無發,渾
跡貿易,揚帆而去。此接濟之尤者,而有司不敢問,官兵不敢動也。同年,戶科給事
中王啟祚提出了堅壁清野的建議。他說
逆鄭雖生踞波濤,勢不能不聚糧於平地。臣以為宜效堅壁清野之計,除高山峻嶺不
可攀緣處所外,凡平原曠野多築堅厚牆垣,迂迴其道,相地廣狹,間築城堡,可貯糧石,
紮營寨兵,可守望亦可設伏。地如民產,令民自築,免其徭糧,如系閒曠,當督守汛兵丁
修築。使彼來無所掠,去不能歸,此坐而窘之一道也。2
在全面遷界以前,少數地方已經採取了把海濱居民趕入內地的措施。例
如,順治十七年福建總督李率泰以海氛未靖為理由,建議&ldo;遷同安之排頭、
海澄之方田沿海居民入十八堡及海澄內地&rdo;。九月,得旨允行3。
大規模遷海政策的提出,史籍中有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出自黃梧的建議:
海澄公黃梧一本,內密陳滅賊五策:一,金、廈兩島彈丸之區,得延至今日而抗拒
者,實由沿海人民走險,糧餉油鐵桅船之物,靡不接濟。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
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佈置防守,不攻自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