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小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我跟著年輕的太爺爺踏上了前往南陽的路途。微風輕拂,道路兩旁的樹木沙沙作響,彷彿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忽然,前方傳來一陣痛苦的呻吟聲。只見一位路人捂著肚子,臉色蒼白,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太爺爺見狀,趕忙上前詢問。
路人虛弱地說道:“我這肚子突然疼痛難忍,像是有一把刀在裡面攪動,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實在是受不了啦。”
太爺爺讓他坐下,仔細地為其診脈,又觀察了他的舌苔和麵色,而後說道:“你這是脾胃虛寒,加之飲食不節,導致寒溼凝滯於中焦,氣血不暢,故而腹痛。”
說罷,太爺爺決定為他針刺地機穴以緩解疼痛。太爺爺一邊讓我記住穴位的定位,一邊說道:“地機穴,在小腿內側,陰陵泉下 3 寸,脛骨內側緣後際。這是足太陰的郄穴,善於治療這種突發性的急性或血癥,而且對治療腹痛,還對脾失健運所致的腹脹、腹瀉,以及女子月經不調、痛經等都有良效。”
只見太爺爺取出隨身攜帶的銀針,準確地刺入地機穴,輕輕捻轉提插。沒過多久,那路人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神情。
路人感激涕零:“多謝先生妙手施救,這疼痛真的減輕了許多!”
太爺爺微笑著說道:“還需注意飲食,不可再貪涼食冷。這地機穴乃脾經之郄穴,氣血深聚之處,刺激它能健脾利溼、調血通經,今後若再有不適,可自行按摩此穴。”
告別路人後,我和太爺爺繼續踏上了前往南陽的路,而這次奇妙的經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後來聽太爺爺給我講,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體系中,“地”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大地被視作萬物生長的基礎和依託,承載著世間的一切,具有廣袤、堅實、穩定和滋養的特質。
脾在中醫五行學說中屬土,恰如大地般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將攝入的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從而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地機之“地”,深刻地反映了此穴與脾土之間內在的同源性和一致性,意味著它如同大地一樣,具備著穩固、承載、化生和滋養的關鍵作用。
“機”這個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被理解為樞機、機要、關鍵之所在,代表著事物發展和變化的重要節點和核心環節。地機之“機”,形象地指出了該穴位在脾經氣血執行過程中所處的關鍵地位和決定性作用。
正如天地間陰陽變化、四季交替存在著特定的規律和樞機,人體內部氣血的流通與臟腑功能的協調也依賴於一系列關鍵的穴位和經絡通道。地機穴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掌控著脾經氣血的調節和平衡。
從中醫經絡腧穴學的專業角度來看,地機穴作為脾經的郄穴,郄穴通常是氣血深聚的部位,陰經的郄穴往往治療血癥和急症,而且本穴具有強大的調節氣血、疏經通絡的功能。
當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水溼停滯於體內,導致“地”之承載和化生功能失調,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水腫等病症時,刺激地機穴能夠有效地激發脾經的氣血執行,增強脾的運化之力,促進水溼的代謝和排洩,恢復脾土之機,就脾的統血功能而言,若脾不統血,容易引發月經不調、崩漏等婦科病症。地機穴透過精準地調節脾經氣血,發揮著調理月經週期、控制經量、止血固經的顯著作用,恢復脾土統血之機。
此外,地機穴所處的位置與下肢的經絡氣血執行密切相關。透過針刺、艾灸或按摩等刺激方式作用於地機穴,可以疏通四肢經絡,改善氣血迴圈,緩解四肢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尤其是下肢,因為脾為陰中之至陰脾又主四肢,而下為陰,故對下肢活動不利,猶如失去生生之機,可以恢復下肢以及四肢的生生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