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者聽聞此計,長嘆道:&ldo;秦欺燕也。秦因救燕之名,行攻趙之實。趙既滅,燕何能存?吾辱使命,無顏歸也。&rdo;乃拔劍自殺,竟不返燕。
秦軍得了理由,於是大舉攻趙。桓齒與楊端和軍從東郡出,王翦軍從上黨出,兩面夾擊。軍情危急,趙王偃急召龐煖回師。
當年,趙王偃即位之初,使樂乘代廉頗為將,廉頗竟視王命為無物,公然攻打樂乘,樂乘敗走,廉頗也逃亡入魏。如今,龐煖自恃名將,驕縱一如廉頗,又兼大軍深入燕境,燕軍羸弱,不能抵抗,燕國似乎旦夕可下。滅國之功對任何一個將領而言,都是一種終極誘惑。於是,龐煖違抗王命,拒不回師,攻燕更急。他也知道身後的趙國正在經受秦軍的攻擊,不過他願意賭上一把,看誰的攻擊速度更快。
龐煖這邊的確是一路勢如破竹,然而秦軍那邊的進展,卻也一點都不慢。
當龐煖攻下燕國勺梁時,王翦軍攻下了趙國的閼與、轑陽。
當龐煖攻克燕國的釐時,桓齒與楊端和軍攻取了趙國河間六城。
當龐煖攻克燕國的陽城時,桓齒軍又攻取了趙的鄴和安陽兩城。
如此一來,龐煖不敢再賭下去了,急忙回師南援,然而為時已晚。在秦軍的頑強抵抗下,龐煖收復失地的悲壯努力只能以失敗告終。
光從抽象的文字敘述上,我們可能無法具體感受到秦國的戰果。只有翻開地圖,我們才會意識到秦國的戰果究竟有多輝煌。秦國得到了閼與、轑陽,便完全控制了邯鄲西邊的漳水流域;得到了河間六城,則河間各城也全部歸秦所有;得到了鄴和安陽,則秦之兵鋒距邯鄲已僅百餘裡。經此一戰,趙國的西面、南面、東面的出路都已被秦國封鎖。可以說,趙國從此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只能處於被動防守的境地。
趙國之敗,龐煖難辭其咎。一代名將,從此被廢而不用。處置完龐煖,趙王偃仍義憤難平。他是有大志氣的,他本打算利用秦國的力量,吞併燕國,從而強盛趙國,積蓄力量,以便日後和秦國爭霸天下。不想,便宜沒佔到,反而地削兵辱,蝕了老本。他不能原諒自己,他必須懲罰自己。自宮還是自刎,這是一個問題。
秦趙之戰也給當時的國際形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趙國本是合縱的首倡者,卻率先背叛合縱,攻打同盟的燕國。且不說燕國恨之入骨,即便是齊、楚兩國,也不敢再相信趙國。趙國之形象一落千丈,從此為國際孤立。相比較而言,秦國的行為雖然也不地道,但比起趙國的背信棄義,反而更容易被原諒一些。
在深深的懊悔和自責中,趙王偃不多久便鬱鬱而死,其子遷即位為趙王。
嬴政十一年,天下大事大體如上。
第十章 再見呂不韋
【1來信】
嬴政十二年,有一個人重又走入我們的視線。
這個人就是久違了的呂不韋。
猶記得,僅僅兩年之前,呂不韋還在做著大秦的相國,權勢顯赫,雄視天下。只因牽涉嫪毐謀反,險些丟了性命。好在嬴政念他奉立先王之功,加上為他說情者眾多,這才格外開恩,只是免去其相國職務,逐回封國河南。
曾經不可一世、令行禁止的呂不韋,就這樣被強制性退休。回到封國河南之後,呂不韋的生活品質仍保持著過去的奢華水準,金錢、美色、衣食、車馬,依然是應有盡有,從未短缺。然而,所有這些都並不足以慰藉呂不韋心中巨大的失落和苦悶。
呂不韋很清楚是什麼讓他能夠傲然於世、俯視眾生,又是什麼使他的八尺之軀變得高山仰止、莫敢仰視。
答案只有一個‐‐權力!
有權,則為帝王師、國之相;無權,則窮谷一迂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