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荊,即楚也。嬴政之父名子楚,稱楚為荊,避其諱也。下同。』
嬴政讀罷,未置可否,派人送書予李斯,先徵求李斯的意見。
李斯接書,燈下展卷,才看不到幾字,忽然熱淚縱橫,泣不成聲。他認出來了,這是韓非的手書,這是韓非的筆跡!
李斯攬卷在手,睹物思人。憶昔蘭陵曾同窗,一別音容兩渺茫。如今時隔十年,他和韓非的生命終於再次有了交集。
當年同學,共事一師;今日仕宦,各為其主。
同學之時,正年少氣盛,肆意口舌。戰爭、殺人、重刑、肅清,皆等閒言之,百無忌憚,反正是隔靴搔癢,紙上談兵,不會改變一事,不能傷害一人。
如今仕宦,手握重權,說要戰爭,那便真箇將戰火沖天;說要殺人,那便真箇有頭顱落地。是以一言一行,皆要打足十萬分精神,慎之再慎。
當日同學辯論,輸贏無關利害,大不了一頓飯錢,付諸一笑可以;如今兄弟對弈,賭的卻是一個國家,無數條人命。韓非誓要保韓,李斯卻志在滅韓,水火交鋒,無可折中。
李斯再三讀韓非之書,唏噓良久:當年在蘭陵,你是公子,我是布衣,雖為朋友,實分尊卑;現在你為弱韓謀劃,我為強秦主政,尊卑易位,可發一嘆。當年你目空四海,睥睨萬物,如今卻放下身段,書作軟語,計出無奈。而你可知道,你的書將放在我的案頭,等待著我的判決?韓非啊韓非,不是我李斯不念舊情,只是國事當前,這一仗我不得不贏!
沉不僅重,感而且傷。李斯默默提筆,開始向嬴政上書,或者說,在他的潛意識裡,開始給韓非回信。
【2請纓】
次日,嬴政見李斯上書,書曰:
&ldo;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l;韓之未可舉&r;,下臣斯。臣斯甚以為不然: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驚,若居濕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矣。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秦與趙為難,荊蘇使齊,未知何如。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秦而應二萬乘也。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今專於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發矣。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rdo;
嬴政將將看完,內侍又報李斯求見。原來,李斯上完書,仍不放心,又急往鹹陽宮,欲向嬴政當面剖陳。統一六國先從滅韓開始,這是李斯歷來的政治主張,也是他一直堅持的戰略思想。他必須說服嬴政和自己保持同一立場。
嬴政召見李斯,李斯開口便問:&ldo;大王可知此書系誰人所寫?&rdo;
嬴政聳聳肩,道:&ldo;想來不外乎韓之大臣。&rdo;
李斯道:&ldo;此乃韓非之書也。&rdo;
嬴政道:&ldo;韓非?&rdo;
李斯道:&ldo;韓非,韓之諸公子也,甚有才名,動於諸侯,韓王妒之,不能用。韓非雖口吃不能言,下筆卻常汪洋恣肆,人莫能抗。今臣視韓非之書,文其y說靡辯,才甚,臣恐陛下y韓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故而不得不面陳於大王之前。非之上書,未必不以其能存韓而為重於韓也。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於秦,而以韓利窺大王。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rdo;
嬴政笑道:&ldo;韓非之名,寡人似也曾聽聞。廷尉極誇其人之才,今觀其所上書,也不過爾爾,一縱橫術士而已。&rdo;
李斯正色道:&ldo;臣與韓非曾於荀子門下同學三年,知之頗深。為人臣者,有天子之臣,有諸侯之臣。諸侯之臣重在縱橫遊說,遠交近攻,此固非韓非之長也;天子之臣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