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誤,都是你的錯誤。由是言之,所有的功勞,自然也離不開領導者的英明領導。在呂不韋的任內,有以下幾件值得書寫的大事,應該均可記在呂不韋名下。
一是滅亡東周,發生在呂不韋上任的第一年,為呂不韋親手操作。當時的東周已是風雨飄搖、弱小不堪,全部領土加起來也只不過七個縣城(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而已。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具備絕對實力,可以輕易滅之。因此,滅亡東周並不能顯出呂不韋的本事,實際意義也不大,然而其象徵意義卻非常巨大:它宣告了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的周朝從此不復存在,世間再無天子。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之後,戰爭便只是戰爭,再無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此後,秦國攻打六國,也不用再擔心跳出個所謂的天下共主,對秦國的暴力表示強烈的抗議和譴責。
二是開疆拓土,大有斬獲,先後為秦國增加了三川郡、太原郡、東郡。
三是擊潰五國聯軍,事在嬴政六年。從此,六國只有被動捱打的份,再也無心西向伐秦。合縱連橫,曾為多少能人異士提供了絢爛舞臺,演繹出他們人生中最華麗的樂章,但從此徹底地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四是決策修建鄭國渠。當時鄭國渠尚在建設之中,只見投入不見產出,是利是弊還難以定論。
除卻以上四條,現在呂不韋又在自己的相國履歷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呂氏春秋》。可以說,呂不韋能否千古流芳,很大程度上就指著這本書了。
《呂氏春秋》雖然由呂不韋以相國之身份出面主編,卻並不像後世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那樣,有著明顯的官修痕跡。《呂氏春秋》深具民間色彩,裡面充斥著那些編書者‐‐不得志計程車人的牢騷和鬱悶,不歌功頌德,不隱諱曲折,新鮮活潑,非常原生態。而在每章每節的末尾,也並不來個臣不韋曰:如何如何。
【7李斯眼中的呂不韋】
《呂氏春秋》的編撰完成,讓李斯對呂不韋刮目相看。原來,呂不韋雖然是商人出身,心中也並非總是計較著利益得失的。他是真心想編一部曠古未有的大書。姑且不論書的質量如何,至少其起點高遠,衷心赤誠。
單就成本和產出來看,《呂氏春秋》投入巨萬,發行量卻不會超過十冊,而且這十冊也不可能投入市場銷售,只能免費贈送,核算下來,是徹頭徹尾的虧本買賣。然而,這筆買賣呂不韋還是做了,而且做得心甘情願。就算像呂不韋這樣精明的商人,也懂得不是什麼行業都可以產業化的道理。這個世界上,應該有比經濟利潤更嚴肅、更高尚的目的。退一萬步來說,在商言商,呂不韋以巨萬的投資虧損,卻買來了千秋萬世之名,還能有比這高明的生意經嗎?
作為一個非凡的政治家,其社會責任感和時空遠見,絕非建立在金錢的衡量之上。在李斯看來,呂不韋的所謂四大功績,無足可道。只有《呂氏春秋》,才體現出了呂不韋的個人特色,以百世之利先一時之務,也是他異於乃至高於秦國歷任相國的地方。夫為官者,往往著力於當下之政績,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求多求快,不顧其餘。如果沒有頭痛腳痛,那就先創造出個頭痛腳痛來,總之,一定要作出些人人都能用肉眼看見的政績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