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一直觀察到這個事實,中國甲骨文產生之前的類文字元號與這地中海東部一帶的所有古老文字都很接近,迦南文、腓尼基文,甚至烏加利文。現在看他們接近才是正確而符合邏輯的,而最接近的就是腓尼基文字。
txt小說上傳分享
迦南與中國(2)
考古告訴我們,文字的起源是由於商業的出現,他們需要記錄數目與合同。一些文字元號在中國的出現其實可以說就是商業的痕跡,而且恰好是與地中海東岸這批職業商人交易的痕跡!
在船舶尚不發達時期,他們更多采用了陸路到達過中國的西北。在半坡遺址出現過零星的符號,在二里頭夏文化也出現了明顯為同型別的符號。這些都說明了遠古中國與地中海東岸的聯絡。但奇怪的是,這些符號並不多見於仰韶文化最典型的甘、青,而是出現於陝西,然後是河南二里頭。這給我們一個啟示,除了海路的可能外,很可能有人從印度、緬甸、雲南、四川而進入陝西。也說明,這個時期海路還不夠發達,因為從海上而來的商人還沒有從山東深入內陸。甲骨文的出現是海路完全成熟的一個標誌,它給我們指出了大約的時間。而大汶口文化發現的符號顯示了埃及人曾經試圖在海上登陸的企圖。
“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有人說這來自陶器,然而我相信它另有來源。當時東亞地區可能有許多名稱攪纏在一起,但是哪個勢力在後世強大,他們的稱呼就會被保留下來,很明顯後來佔據優勢的是稱呼“China”的這個群體。後來的“秦”(Qin),甚至“sina”,我認為都與“China”是同一個概念,他們的起源不是別的,而是“迦南人”(Canaan或Cana,希伯來語為kena'ani,阿卡德語作Kinahna)。假如你懂發音,一下就明白了,“China”其實就是“迦南”,他們的差別很小,考慮到幾千年並且是在遠距離的流變,這個推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迦南人有自稱“迦南人”的習慣,假如有許多迦南人定居於中國經商,東亞這裡確實是可以成為另外一個“迦南”的。
Sinai(西奈)由於是迦南人的居住地,所以Sinai也成為迦南的代稱。“原始迦南文”的表述是“Proto…Sinaitic”又作“Proto…Cnaanite”,所以不難看出中國之“Sina”與“迦南”的雙層對應聯絡。
從大約4、5千前越來越多的迦南商人到中國去,並且他們越來越多的人定居在那裡,並且想家的人把中國命名為他們的故土“迦南”。這是另外一個可能。很可能在這個時期有兩個地方都叫“迦南”,這就是地中海東岸與東亞各有一個。這個稱呼一直使用到今天,只是中國人並沒有留意到China正是Cana或Sina。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正是腓尼基符號比較集中的陝西,也就是說,正是後來迦南商人比較集中的陝西被稱呼為“Qin”,後來整個中國也被簡稱為“Qin”,“Qin”就是“Sina”,學英語的人會知道許多人在一些“不良”的發音習慣,會在最後收尾的“n”後面加一個母音“e”,我大學時的一個老師因為這個習慣過分明顯甚至被同學們命名了一個綽號就叫“ne”。所以,在古代“Qin”很可能與“Sina”分別不大。
有必要說明的是,儘管“腓尼基”也自稱“迦南人”,但是4000年前腓尼基人的概念還沒有出現呢,所以我們不能說有類似迦南文字出現的地區或時代就有了腓尼基人。但是,從這條線索我們完全可以說,晚期仰韶文化與夏文化裡很可能都有迦南文化的痕跡,他們與創造出甲骨文的商朝有文化聯絡是合乎邏輯的——假如腓尼基人確實參與了商朝建設的話,後商時期發生了質的變化,這需要從同期的中東大環境尋找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