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解釋 (第2/4頁)
劉珊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簡要講講就行了,不要耽誤太皇太后休息。”
衛昭心裡破口大罵,你在我面前裝的運籌帷幄的,自家奶奶都搞不定,搞不定就算了,保密也做不好,推算著時間,大概一下朝就有人把今日的事稟告太皇太后了,你可真是啊……
衛昭溫順道:“喏。”然後她講了下今日大朝的情況,大概是從許昌說要斬董仲舒開始……
聽完她的講述,太皇太后的注意點卻依然跑偏:“沒想到,你還是很懂儒學啊,這什麼子不語怪力亂神、什麼荀子說的,你居然都知道……這共道,怕不是你借來宣傳儒學的吧?儒學怕不是要把天下人都像奴隸一樣管起來。”
這話誅心了,但是也沒辦法啊,這是個悖論。衛昭成長的年代,是獨尊儒術後的年代,儒學已經成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算不完全支援,但是也還是非常懂的,她再穿回古代,也擺脫不了儒家對她的影響啊。
衛昭猶豫了下,道:“臣出身卑微,並不懂經典,這些只是在經營書鋪時學到的。不少儒家子弟將經典送來書鋪,臣想著賺錢,又看他們的經典並不違反我大漢律法,便為他們出版了些,也就多少懂了點儒家。”
這所謂送來經典的,應該都是劉徹安排的,畢竟這人想推廣儒學來著,衛昭並不點破,現在用來當藉口剛好,你們道家不懂得共享精神,能怪我嗎?
太皇太后也是一噎,隨即,又聽到衛昭繼續道:“其實要說臣本人的心思,臣更推崇墨家,當然,推崇的不是墨家的理念,畢竟,臣也不懂。但墨家的器械卻堪稱一絕。臣是農家出身,知道農業耕種之辛苦,便常常想,如果能改善農技,讓人更省力,耕作效率更高就好了,臣的家樂福也是這麼搞的,墨家有很多器械設計,對臣改良農技有很大啟發。”
衛昭緩緩道:“臣知道自己愚笨,改良的農械不夠完美,然而,正如爬山無法登頂,臣看過一位學者寫的話,深以為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臣想,便是臣做不到最好,但只要盡力,便可問心無悔。”
太皇太后沉思片刻,道:“素聞長平侯有很多朋友,這妙句是隨口就來啊。所以,你打算讓陛下整合各家所長,形成大漢的道統?”
衛昭大喜,這位終於明白了。她激動地點頭:“太皇太后明鑑。”
“為何,你們就一定要改呢?高祖定下的休養生息,定下的黃老之術,多好啊。”
這就是個保守派,衛昭很想喊出王安石那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是還是忍住了,主要是她怕自己把太皇太后氣到。
衛昭思考了下:“臣今年去調查疑似東甌人殺人案時,深有感觸。縣令說自己尊崇黃老之術,萬事不管,地方由豪強把控,百姓很苦。臣想,黃老之術是好的,但太難分辨是真信黃老,還是藉著黃老行讓人不恥之事。臣是大漢的子民,大漢值得最好的東西,大漢值得最完美的東西,大漢不能滿足於90分的東西,大漢必須要追求100分的東西。所以,臣支援吸納各家精華,共築我大漢道統。”
太皇太后終究是不說話了。
請問,她還能說啥?
竇漪房不是個不講道理的人,如果對她說正確的道理,她還是聽的進去的。
如果皇帝是趁著她一意孤行推崇儒家,打壓百家,那她拼了老命一定要把這個壓下去,然而衛昭這一套大漢值得最完美的東西的理論,讓她有些無話可說。
一個臣子,都知道大漢需要最好的東西,她一個太皇太后,難道還能違背這個政治理念?
皇帝守住了底線,她也沒有精力管太多了,畢竟她活不了多久了,她一味打壓,只會讓皇帝更大的反彈,大禹治水都知道“疏”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