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勃洛姆堡的醜聞,給了希特勒向軍隊下毒手的機會。黨衛隊早已在伺機打擊參謀總部的&ldo;鐵腕人物&rdo;陸軍總司令馮?弗裡奇,現在黨衛隊果然捏造了一項關於弗裡奇搞同性戀愛的罪狀。2月4日,希特勒終於宣佈弗裡奇和勃洛姆堡兩人全辭職了。弗裡奇由勃勞希契接任,可是希特勒並沒有另行任命一位新國防部長,而是親自承擔起&ldo;直接統率&rdo;全體武裝部隊的職務,同時成立了一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okw)去執行以前由國防部辦理的例行公事。根據勃洛姆堡的推薦,希特勒任命國防部武裝部隊處處長凱特爾為新的最高統帥部長官。然而,甚至在這一階段,希特勒仍然感到有必要全面改組一下政府各部來掩飾他對武裝部隊的奪權行為。在這次改組中,外交部長馮?牛賴特由裡賓特洛甫接任,馮?巴本則從維也納應召回來。原來希望接替勃洛姆堡出任國防部長的戈林被晉升為元帥。同時,在陸軍高階司令官中也宣佈進行了一次&ldo;人事變動&rdo;,大約有十二名過去曾觸犯過納粹黨的將領都被迫引退。
這樣就結束了希特勒同將領們友好和睦的時期‐‐在此期間,他們之所以能維持友好關係,僅僅因為希特勒同意保持舊德國國防軍的&ldo;非政治性&rdo;軍隊的傳統,以及他能夠使軍事領袖們追求強硬的外交政策和重建德國國防力量的願望得到滿足。但是,在弗裡奇‐勃洛姆堡危機出現之後,將領們立即開始接近文官中的反對派,這在當時是以沙赫特、格德勒和德國外交部的一些人為代表的。他們中的有力人物,這時和後來一直是陸軍參謀總長路德維希?貝克中將,他認為弗裡奇事件在希特勒15同軍官團之間造成了無法彌合的鴻溝。貝克特別擔心希特勒外交政策當時的傾向,所以一再向他的上級勃勞希契提出備忘錄,企圖說明希特勒的輕率行動只能導致戰爭。1938年7月和8月裡,貝克試圖說服勃勞希契採取一種集體行動的辦法‐‐由將領們向希特勒發出一份最後通牒,指出同捷克發生的一場衝突必然會把法國和英國卷進來,從而將導致一場德國無法指望戰勝的世界大戰。當貝克看到新的陸軍總司令過於意志軟弱,不能給他必要的支援,而他又堅信,只有把希特勒搞下臺才能使國家免於災難以後,他終於在1938年8月27日辭去了陸軍參謀總長的職務,此後他就秘密地致力於推翻希特勒政權的工作。
貝克的辭職大大鼓舞了文官中的反對派。他們也深信一切和平抵制的嘗試都必然會遭到失敗,&ldo;只有採用暴力手段&rdo;才會成功。因此,他們就著手準備1938年9月的那次密謀,其目的在於透過武力搞掉希特勒,以制止德國走向戰爭。起初,這個密謀似乎頗有成功的希望,因為德國人民普遍對希特勒的備戰工作開始顯出不安的跡象‐‐例如,當希特勒煽動人民反對捷克斯洛伐克達到高潮,讓一個新的裝甲師列隊透過德國首都時,柏林居民竟然冷冰冰地靜立在一旁以示反對。這時軍隊中的一些關鍵人物顯然都準備採取行動。他們中有新上任的參謀總長哈爾德(他同貝克一樣也對希特勒的政策感到優慮)和柏林軍區司令馮?維茨勒本,他部下的師長馮?勃洛克道夫-阿爾菲爾德將軍將負責執行政變的具體計劃。在德國外交部內,反對派的計劃已經發展到更為具體的階段,他們已經謹慎小心地向國外去試探意見。甚至勃勞希契這時也確信,採取行動的時刻已經到來了。可是,當萬事俱備的時候,突然傳來訊息說,墨索里尼出16面調停蘇臺德區的危機,而希特勒又決定接受張伯倫所提出的關於召開四強會議的建議。據沙赫特說,這&ldo;完全破壞了&rdo;起義的計劃,因為&ldo;外國政治家的幹預&rdo;是這些密謀人士&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