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1/3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在1940年夏末和1941年春天之間的幾個月裡,希特勒的真正意圖這一次倒是由納粹宣傳人員忠實地反映出來了,因為希特勒顯然準備承認,德國的命運(至少是它最近將來的命運)在於南方的非洲。如同希特勒在1940年9月17日同蘇涅爾會晤時告訴他的那樣,他並不把德國在中非獲得&ldo;一大片殖民地&rdo;看作是一片&ldo;移民區&rdo;,因為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已經&ldo;擁有足夠的&rdo;這類土地了,他只把它看作&ldo;一種提供原料的殖民地&rdo;。這將意味著,對法國作出某種讓步,並對維希政府的備種缺點假裝沒有看見,只要他的計劃在開始時不會由於法國和它的北非領土之間的關係破裂而註定失敗的話。因此,法國暫時將承擔起非交戰國的任務,這就是59說,它必須&ldo;在它控制的地區內,特別是在非洲殖民地內, 容許並盡力以它所能支配的一切支援德國軍事領導當局所採取的各項措施&rdo;。然而,由於西班牙最後不願意同新秩序共命運,這項重大的非洲事業終於落空,因為&ldo;向非洲進軍&rdo;取決於西班牙的合作。佛朗哥將軍從一開始就為西班牙的合作索取很高的代價。他在1940年6月提出的西班牙參戰條件的一份備忘錄裡,堅持要滿足西班牙對直布羅陀、法屬摩洛哥、奧蘭、裡奧德奧羅附近地區和幾內亞灣各殖民地的&ldo;民族的領土&rdo;要求。希特勒並沒有因此灰心,他還是想設法使西班牙和法國的觀點調和起來,並說服馬德里和綸希,使它們認識到,倘使軸心國在非洲的事業成功了,它們將會有&ldo;更為廣闊的前途&rdo;。但是儘管佛朗哥一再保證說,西班牙&ldo;無時無刻不感到自己同軸心國完全一致&rdo;,儘管他公然承認&ldo;歷史的命運&rdo;已經把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他&ldo;牢不可破地&rdo;團結在一起,但是當軸心國聯合進攻直布羅陀並向北非進軍的日期確定下來後,佛朗哥卻認定西班牙在經濟上無力參戰。於是,所謂&ldo;費利克斯戰役&rdo;(佔領加那利群島、北非和直布羅陀的代號)只得無限期地推遲下去,而希特勒也就開始再一次把野心轉向東方,因為他心裡一直感到他所追求的生存空間應該在那方面。
雖然1941年德國人對俄國採取的冒險行動有一個特色:即在發動軍事進攻前先作了周密的政治策劃,但是這種策劃主要並不是為了要實現新秩序所標榜的目標,60而是為了要保證對有關地區實行殘酷的剝削。1941年4月20日以後,羅森貝格以希特勒&ldo;東歐地區問題中央研究代表&rdo;的身分制訂了一項改組東方地區的宏大計劃。他或許會爭辯說,這個宏大的計劃同他過去在《人民觀察家報》上說明的新秩序的廣泛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他的計劃的重點在於德國將要獲得的利益,而不在於歐洲的總的利益。按照羅森貝格的看法,德國必須集中力量在蘇聯被佔領的地區內建立&ldo;三個龐大的國家單位,按照三種不同的法律加以管轄&rdo;。第一個是波羅的海地區。它開始時將成為&ldo;德網的保護國&rdo;,儘管最後&ldo;透過對適當的種族成分德意志化,透過德國移民向該地的遷徙,再透過把不良分子全部清除出去&rdo;後,它將變為德國本土的一個組成部分。對這個地區不僅將移去一些伏爾加河居留地的德國人(&ldo;在不良分子全部被清除以後&rdo;),還將移去&ldo;丹麥人、挪威人、荷蘭人,而且‐‐在戰爭勝利結束後‐‐還有英國人&rdo;。但是,對原來的波羅的海國家的領土和它們的內陸地區‐‐白俄羅斯之間,將作出顯著的區別。白俄羅斯由於&ldo;性質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