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1/3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要想成功地進行抵制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事實上,有一時期元首同軍隊之間的關係有所好轉,而在法國覆沒以後,當希特勒宣佈晉升許多將領時,他們之間的關係似乎簡直是親切的。可是,1941年夏天對蘇聯發動的進攻卻引起了新的爭執,使關係又緊張起來,因為有些陸軍領袖認為這次進攻既是魯莽的, 又是不必要的。在希特勒那方面,他顯然對一件事不滿意:雖然在1938年2月勃洛姆堡‐弗裡奇危機時期作了一些變動,陸軍的作戰指揮權仍舊操在總司令勃勞希契的手裡,將領們對戰術問題也仍舊保有重大的發言權。所以,希特勒的下一步便是拆散陸軍的領導成員,使自己名義上和實際上都成為&ldo;最高作戰統帥&rdo;。1941年冬季東線出現的危機終於給了他一個盼望已久的機會。
這裡無法詳細討論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之間在東線作戰的問題上出現的許多意見分歧,儘管這些分歧終於導致了最新的這場危機。概括起來說,他們之間的基本分歧是:陸軍總司令部極力試圖在軍事上打垮俄國人,而希特勒卻追求一系列&ldo;政治&rdo;勝利。因此,當勃勞希契極力主張進攻莫斯科時(當時,蘇聯最精銳的部隊全結集在那裡),希特勒卻要求首先攻佔布林什維主義的&ldo;滋生地&rdo;列寧格勒,後來當這項計劃行不通時,又要求南方集團軍朝著烏克蘭東部的重要工業區發動進攻。只是到了後來,俄國的冬季已經迫近時(這年的冬季比往年至少早來一個月),希特勒才命令中央故線的德軍朝蘇聯首都發動進攻。同時,他可以說是向德國人民作過保證,說東線的戰事很快即將結束。1941年1月1日,在向武裝部隊發布節日文告時,他曾經預言,&ldo;1941年將是我國取得歷史上最偉大的勝利的一年&rdo;。10月3日在體育館發18表的演說中,他甚至聲稱,布林什維主義已經被打垮,它的最後消滅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他既然作出了這些保證,就不讓最高司令部向部隊發放特殊的冬裝;他爭辯說,由於部隊只需要執行守備的任務,通常的冬季補給品就足夠了。
說明希特勒的估計誤差多大的那場軍事災難,意想不到地突然一下子來臨了。11月底,俄國軍隊在各個戰區成功地抵擋住了德軍的推進,甚至在許多據點還進行了反攻。12月10日,他們在東線全線發動了攻勢。幾小時後,希特勒召開了國會,宣佈進攻莫斯科的冬季戰役業已結束。到12月16日,德軍到處都在撤退。在莫斯科前線指揮德軍的馮?包克將軍已於12月12日被免職,由利斯特將軍接替。勃勞希契則由於新近這幾星期工作過分緊張而弄得身體虛弱,又因軍事上的挫折和冬季裝備的不足而受到戈培爾的責備(這是透過戈培爾搞的一次最陰險的誹謗運動來進行的),所以也懇請准予辭職。他的請求獲得了批准。12月19日,希特勒親自接過了陸軍的指揮權。這一步驟,正如官方後來的通告毫不猶豫地承認的那樣,乃是1938年2月元首接過國防部長以前執掌的權力後,開始加強其政治和軍事領導地位的那項過程的一部分。從這時候起,就軍事行動的指揮而言,這個以前的伍長的&ldo;直覺&rdo;就是法律。他以前在將領們面前有過一種自卑感。現在擺脫了這種自卑心理後,希特勒認為他可以用政治狂熱彌補起自己在軍事方面所缺乏的正規訓練。在接過陸軍指揮權時,他曾向哈爾德說:&ldo;任何人都能夠做一點領導作戰的工作&rdo;,但是最高統帥所要做的真正工作是&ldo;用國家社會主義教育軍隊&rdo;。他認為沒有一個將領能把這項工作做得使他滿意,這就是何以他決定親自接過最高指揮權的原因。在他看來,要打贏戰爭,沒有什麼比士氣更重要的了,而象他在戰時會議上和在公開演說中煞費苦心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