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1/3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4年10月18日來比錫戰役(1813年)紀念日那天,十六歲到六十歲的男子一律應召參加人民衝鋒隊,44同軍隊並肩在德國本上上繼續抵抗入侵的盟軍(這時候,美國第一軍已於9月12日越過德國邊界,進入了亞琛,而在東線,俄國軍隊也在東普魯士邊境上作戰)。雖然人民衝鋒隊名義上是&ldo;武裝部隊的一個組成部分&rdo;,但是,象博爾曼承認的那樣,對人民衝鋒隊的控制則&ldo;純粹是黨的事務&rdo;。人民衝鋒隊是根據希特勒10月18日的那道法令成立的,由各行政長官負責其兵員的徵集工作和指揮工作。衝鋒隊參謀長舍普曼是人民衝鋒隊&ldo;步槍射擊訓練的督察&rdo;;希姆萊負責它的全面組織、訓練和裝備工作;博爾曼則是它的政治事務首長,他顯然不願意向正規的軍事當局(包括凱特爾在內)提供關於人民衝鋒隊的任何情報。這就是說,在戰爭的最後六個月裡,西線軍事行動的指揮權幾乎完全操在納粹黨的手裡,因為就軍隊來說,希特勒本人這時已經接管了安排全部作戰細節的職責。
在1945年1月30日的廣播演說中,希特勒嚴厲地批評了&ldo;那些不肯承認資產階級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的中產階級笨蛋們&rdo;,從而講出了最後失敗接近時,納粹宣傳中經常講的一套老調子。在這種宣傳中,他們把垂死掙扎講得倒象有格外深奧的革命意義似的,而且把投降或是退卻又說成是等於叛國。黨衛隊在絕望的形勢下沒有能繼續作戰時,甚至他們也遭到了貶黜。希姆萊已經以國家軍總司令的身分下令槍斃逃兵的家屬。2月12日,凱特爾對幫助部下非法離開作戰地區的軍官判處死刑。戈培爾曾經勸說希特勒撕毀日內瓦公約,而跟著可能發生的槍殺戰俘事件,便會阻止德國士兵向前進的盟軍投降。希特勒有一時期的確有過這個念頭。事實上,45只是由於他的軍事顧問們的堅決反對,似乎才使他沒有幹出這一新的瘋狂行為來。
與此同時,希特勒和戈培爾用盡了人所共知的全部宣傳伎倆‐‐v-武器運動、文克將軍馳援柏林的種種奇聞、希特勒親自在分別舉行和談的問題上耍的花招、&ldo;狼人&rdo;運動,以及在貝希特斯加登的&ldo;阿爾卑斯要塞&rdo;周圍作最後抵抗的諾言‐‐竭力想使德國軍隊和人民相信,即使不能獲得全面勝利,戰爭至少還可以打到一個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後,作為阻擋盟軍前進的垂死掙扎,希特勒於1945年3月19日下令實行焦土政策。&ldo;所有軍事設施、交通運輸、通訊、工業和後勤裝置,以及國內當前或將來可以被敵人用來繼續作戰的一切有內在價值的物件&rdo;全應予以破壞。甚至魯爾區的重要工業城市倘使在盟軍進攻時無法堅守的話,也應予以毀壞。可是,這時候黨內外的許多人都開始認識到,希特勒的政策是毫無意義的。例如,拿漢堡行政長官考夫曼來說,他就故意不理睬希特勒的命令,拒絕把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城市再加以炸毀。同樣,他的親密朋友,德國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長施佩爾,則下定決心,為了戰後德國人民的利益,盡力保全一切可以保全的東西。他於4月16日在漢堡發表的一篇演說中,禁止繼續進行破壞,並號召武裝部隊和人民衝鋒隊槍斃所有違背這項命令的人。黨內和軍內的其他人士這時也認為,除了全面投降外,並無其他切合實際的辦法。因此,古德里安先在1月裡後來又在463月裡兩次去見裡賓特洛甫,要求在西線立即實現停戰。這時候,希姆萊和戈林顯然也深信必須採取這一步驟了(事實上,前者正在準備透過伯納多特伯爵同西方大國進行和談),但是裡賓特洛甫(象在緊要關頭常有的那樣)卻顯得沒有採取行動的能力。
關於希特勒獨裁政權的不光彩結局,其他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