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第2/2頁)
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僅注意西潮衝擊帶來的變化,而忽視不變的一面,或忽視西方和中國文化傳統自身演變的內在理路,必然是片面的。
但是,不可否認,「西潮衝擊-中國反應」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是中國近代歷史研究不可迴避的一大主題。用這一典範去囊括一切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因為這一典範被用得太濫就轉而以為它已可功成身退,恐怕也未必就恰當。特別是在「西潮」已成「中國」之一部以後,所謂近代中國的內在發展,也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西方在。則近代中國士人對許多「中國內在問題」(且不說西潮造成的中國問題)的反應多少也可說是對「西潮衝擊」的某種「中國反應」。故費正清的「西潮衝擊-中國反應」這一研究典範仍未完成其使命,尚有待深入發展。
當然,強調西潮衝擊的影響,並不是說中國本身沒有問題。中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16]到晚清早已是問題重重了。17世紀以來中國人口激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本來重分配的調整甚於生產的發展,較難處理因人口增長帶來的社會問題。另外,龔自珍在西潮入侵之前已提到中國文化的重心已由京師轉移到山林(龔自珍《尊隱篇》)。而文化重心的傾移顯然為外來文化的入據正統提供了條件。經學家俞樾是主張以興教化、勸農桑為中國自強之路的。他以為,照此做上數年,則「官之與民,若父兄子弟然」。即使有外患,也不怕守之不固。但俞氏也指出,當時的現象,恰是「官與民漠不相習」。[17]這正是清廷的一大難題,而且絕非數年可以解決。除了傳統的「上下之隔」,清廷尚面臨滿漢矛盾這一更難處理的問題。這些都在19世紀西潮入侵之前或同時。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