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下了。
綜合來看,唐太宗執政期間,總體是培養了一種良好的風尚,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也完成了統一,一定要找出什麼值得爭議的地方,那就是後來在繼承人的選擇,和出征高句麗上有一些爭議。
有人將唐太宗和隋煬帝作比較,認為唐太宗幸而是活得不算久,如果在2給他幾年,也有可能會出現隋煬帝那樣的大亂。
主播不太認可這種說法,唐太宗是一個知道反思自我,尋找問題的人,後期雖然不可避免地犯了歷代君主修繕宮殿,討伐遠征的老毛病,但是他是明確地認識到其中錯誤的,唐太宗會及時修正高句麗的出征策略,而隋煬帝則是在對高句麗的征伐上一意孤行,不聽勸告。
同時,隋煬帝失了人心,不能團結好關隴集團、江南氏族和山東氏族集團。唐太宗就做得很好,他和臣子們相處融洽。
再說回高句麗的問題上,我們也不能對此抱著一種全盤否定和嘲笑的態度。
首先,李世民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希望能夠在自己的任期內解決這個未來的禍患,給自己的子孫們留下一個更完美的大唐。
而在實際的攻打過程中,唐軍不斷地總結經驗,靈活改變作戰方略。即便是廣為詬病的第一次御駕親征,其實也不是輸了。
與之相反,其實這是一場漂漂亮亮的勝仗,唐軍繳獲了三萬匹馬,五萬頭牛,糧食更是有十萬石之多。
李世民說自己這一次親政是失敗的,其實是沒能把高句麗徹底地、全部地給打下來的意思。大概就是優等生考了九十分,這其實已經是高分了,但是他還不滿,想要追求滿分,並未自己沒有得到滿分而感到嘆惋。
後來也是及時地在冬天來臨前撤軍,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針對了後續的新計劃。
除了高句麗外,李世民還謠傳有一個“汙點”。
這是來源於《資治通鑑》的說法,大意是說李世民是第一個公開看記錄自己的史記的皇帝。
但是這一段在新舊唐書中都沒有記載。司馬光距離李世民的年代也過來三百年,這一部分描寫的來源沒有其他史料互相佐證,其真實性難以考證。
而且看了也未必會作修改,你想想歷朝歷代擔任史官的都是些什麼人啊,比的就是誰更有骨氣,有司馬遷這樣受宮刑的,有不願意避諱以至於丟了性命的,個個都是渾身上下只剩骨氣的賢臣。改?不改!
再說,李世民會是一個修改歷史的人?按理說他登基前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爭端不好看吧,可是所有這些,他都坦坦蕩蕩地要求寫進史書,沒有要求修改。
不知怎麼會被訛傳為他是一個修改歷史、心胸狹窄之人,這與我們在信史中解讀出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
再說到最後一個,這也是唐太宗本人心中最深沉的傷疤。
那就是他的兒子們爭奪皇位時的一系列爭端,和太子李承乾的衰敗。
也許是命運的饋贈早已標定了價格,也許是在李淵和李世民這一輩的交接上就沒有做好表率,上一代人的爭端在下一代的身上幾乎是重新演繹了一遍,令人唏噓。】
天幕這一段內容的資訊量之大,李世民也顧不上什麼形象,他向李淵報告一聲後,便匆匆從案几上取了筆墨紙硯,匆匆摘錄這天幕的內容。
李淵、長孫皇后、魏徵的死期、高句麗的戰況……這都是重中之重的訊息,一個都不能放過。
李世民強壓下心中因觀音婢之死的預告而帶來的悲傷,在宣紙上筆走龍蛇,記錄著這一切。
直到聽到最後一段,繼承人們的爭奪時,他頓住筆,有些愣神。
“下一代……重新演繹了一遍?”
--------------------
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