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球手打球的經驗越是豐富,發球和回球巔峰水平就越高,這樣的發球和回球就是千錘百煉出的極限狀態。
最初這種極限球可能只是某局比賽中球手的靈光乍現,之後要重新復刻,要麼得把偶得的妙手不斷錘鍊,變成身體的本能。
要麼就只能保持精神的極端專注,讓自己身的每一塊肌肉都如臂指使,從而在之後的比賽中像打平常的球一樣把它打出。
前者會讓球手多出一種球技,但人的肌肉組織、神經單元和骨骼活動是有限的,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原理雖然不能用於物種進化,在單一生物身的演變卻很明顯。
長期不運動的人肌肉會逐漸萎縮,總做固定運動的人,肌肉結構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會因此改變或固化自己的球風。
球手就像是寵物小精靈,只有有限的技能樹,就算想開發新技能,也只能在自己選擇的既定道路延伸,還會因為肌肉組織隨年齡增長而定型不得不放棄一些以前有機會發展的方向。
後者就是手冢目前的狀態了,靠高度集中在網球的注意力來強迫自己的身體適應更加變化多端的運動方式,並將全身下的氣力都集中運用到每一次揮拍,來加強擊球的力量、速度和精準度。
所以,佳奈覺得,每個球手都可以有“千錘百煉之極限”,只不過大部分球手的極限就是自己純熟的獨門球技,而有天賦在無我道路前進的人則可以憑藉全面的身體素質將極限球應用到自己的每一球!
不過,這種打法的缺點也很明顯——不夠持久。
網球正式比賽至少會持續一場6局,高水平對決一打就是大半小時,如果是常規的三場兩勝,一次比賽打半天都很正常。
所以,在漫長的對局中分配自己有限的精力和體力是每個職業選手的必修課之一,一直維持最佳狀態的急劇消耗是任何球手都無法長時間堅持的。
就算強打起精神堅持打到最後,也只會對身體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傷。
這一點不用佳奈說,乾和不二就能理解,大石、菊丸與河村三人聽完佳奈的話也能明白其中緣由,都不由得用擔憂的眼神看向了場的手冢。
在他們看來,這大概就是手冢壓箱底的絕招了,但白井對此應對的依然是遊刃有餘,只不過遲遲沒有得分,但也沒讓手冢得分。
再照這樣下去,打不了多久,手冢恐怕就要累癱在地了!
這一點場邊的人清楚,場的兩人自然更清楚,白井表情不變,只是用輕鬆寫意的姿態打回手冢的每一球,而手冢雖然也知道自己的狀態沒法持久,卻也只能繼續勉力猛攻,以求能拿下一分。
但他似乎無論把球往哪個方向打,都沒辦法突破白井的防線,即便專注如手冢,面對此情此景也不由得有些焦躁。
其實白井真按身體素質和球技來算,並沒有強過如今的手冢太多,大家都是同齡少年,再怎麼強也突破不了肉體的極限,手冢的基礎也足夠紮實,兩者的資料差距沒那麼大。
手冢之所以一分都沒法拿到,主要還是差在了經驗不足。
無比專注的每一球確實能帶給白井壓力,但過分的專注於擊球也會導致選手很難再分心到場況和佈局。
白井之前都是怎麼得分的?他會先思考手冢可能存在的防守薄弱處,然後把球打到那裡,迫使手冢露出破綻,之後一舉得分。
而手冢如今的回球雖然快猛準,卻都打在了白井的防守範圍內,連他的薄弱處都沒找到,又何談抓住破綻得分呢?
而且,相對於手冢這麼死板的讓自己一直維持在絕對專注的狀態,即使球已經飛到對面半場還死死的盯著不放,白井作為職業選手多年的經驗早就能讓他“收放自如”了。
看似不夠專注的他實則是在自己即將擊球的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