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第1/3頁)
君子逑/幾字微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鐵骨錚錚力挽狂瀾
臨安淪陷後,南宋一些不甘忍辱就範的文臣武將,得知益王、廣王抵達溫州,都懷著東山再起的心情前去投奔。陸秀夫就是在這時輾轉來到溫州的。隨後,張世傑率領的一支水軍也揚帆趕到。陳宜中出逃帶來的船隊,恰好又停泊在溫州附近的清澳。於是,昔日宋室的這批重臣,如今又聚集在二王的麾下。陸秀夫和陳、張等人經過磋商,一致主張重建朝廷,再造乾坤.接著便在溫州江心寺擁立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為副元帥,同時發布檄文,昭示各地忠臣義士緊急勤王,光復舊物。正在這時,已經成為伯顏階下囚的太皇太后,委派兩名宦官帶領百餘兵丁前來溫州,準備迎接二王回歸臨安降元。陸秀夫等人不願歸還,扶持二王出海來到福州。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趙昰在福州正式登極稱帝,改元景炎。同時,晉封他的弟弟趙昺為衛王,他的母親楊淑妃為太后、垂簾聽政。並組成以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為首的行朝內閣,重整旗鼓,中興朝政。福州政權的建立對南宋王朝來說,是其復興的希望,但希望又十分渺茫。朝廷當中,雖然有像陸秀夫這樣的忠心耿耿、竭盡全力試圖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大臣,但更多的卻是像陳宜中那樣的無德無能之輩。當時,福州政權被人們稱為&ldo;海上行朝&rdo;,只不過是流亡政府而已。在此政權建立之初,臣僚之間尚能同心協力,但是很快就發生矛盾。外戚楊亮節以國舅自傲,&ldo;居中秉權&rdo;,張世傑與陳宜中議論不合;文天祥也因與陳宜中意見不合,被排擠出朝廷;蘇列義受壓制,鬱鬱不得志;而陸秀夫更是有志難伸,處處受到陳宜中的排擠。起初,陳宜中認為陸秀夫&ldo;久在兵間,知軍務,&rdo;對他十分看重。而陸秀夫&ldo;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rdo;。但不久,陸秀夫與陳宜中意見發生分歧,陳宜中指使臺諫官彈劾陸秀夫,並將他免職。張世傑知道了,非常不滿,就對陳宜中說:&ldo;現在是什麼時候了,你動不動就罷免人?&rdo;不得已,陳宜中又召回陸秀夫。但是,由此可見趙昰流亡朝廷已不可能再有什麼大的作為了。十一月,元軍進攻福州,張世傑等率領十七萬官軍和三十萬民兵,護送小皇帝趙昰及趙昺登舟入海,駛向泉州。當時,泉州權勢最大的是阿拉伯籍富商蒲壽庚。此人寄居中國多年,還取得了宋朝市舶使(掌管檢查出入港口的外商船舶,徵收關稅,收購朝廷專賣品和管理外商等項事務)官職,他控制大量海船,獨霸當地海上貿易,欺行霸市,非法字元橫財。端宗一行人馬在泉州停泊後,張世傑急於擴充皇室實力,下令強取蒲壽庚的海船和資產,從而激怒了蓄謀降元的蒲壽庚,使其加快了反宋的步伐。因為行朝無力與之糾纏,只好離開泉州,取道潮州去惠州的甲子門(今廣東海豐東海口處)。景炎二年(1277年)九月,又轉移到淺灣(今廣東饒平南海中島嶼)。陸秀夫復為簽書樞密院事,楊太后垂簾聽政,&ldo;與群臣語,猶自稱奴&rdo;陸秀夫背小皇帝。陸秀夫每時節參與朝會,都&ldo;儼然正笏立,如治朝&rdo;,有時在朝會進行中,秀夫會潸然淚下,用朝衣拭淚,衣服都沾滿了淚水,左右大臣看了沒有不悲痛的。但是宋朝還是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地方上雖有文天祥、李芾等人進行極其艱苦的抗元鬥爭,但由於勢單力薄,大都無所作為。元世祖忽必烈得知南宋&ldo;海上朝廷&rdo;未被剿滅,仍在福建、廣東沿海出沒,便急令塔出、李恆、呂師羹等率步卒越大庾嶺,忙兀臺、唆都、蒲壽庚、劉深等率舟師入海,雙管齊下,南剿行朝。十一月,劉深攻淺灣,張世傑迎戰不利,遂與陸秀夫護衛端宗去井澳(今廣東中山南海中島嶼)。陳宜中見形勢緊張,臨難脫逃,遠走占城(古國名,在今越南境內)。十二月,颶風襲擊井澳,雨驟濤狂,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