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2/3頁)
君子逑/幾字微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社會的貧富不均,階級矛盾激化。但蒙古統治者的殘酷的民族壓迫也是重要原因。
與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至正八年(1348年)浙東方國珍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張士誠的起義。方國珍出身佃農,傳說他因殺收租的地主而逃命海上[15]。張士誠以操舟運鹽為業,因賣鹽於富家,&ldo;富家不給值&rdo;,遂率眾起兵。他們所領導的反元鬥爭,都牽制了元朝的軍力,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
當紅巾軍以燎原之勢向四方八面發展之時,蒙元政府派遣御史大夫也先不花前往鎮壓。也先不花率蒙古軍三十萬進駐沙河,企圖一舉撲滅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但懾於紅巾軍的聲威,元軍夜驚,盡棄軍資器械逃走。元朝政府又派丞相脫脫率軍攻徐州芝麻李,元軍會集徐州,這就使紅巾軍的兩支主力得到發展的機會。
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彭瑩玉領導的紅巾軍攻佔了杭州。他們在杭州等地,紀律嚴明,不淫不殺,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16]得到人民的擁護,隊伍很快便增加到百萬人。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也在戰鬥中壯大起來。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順帝聽信奸臣讒言,把脫脫解職,脫脫統率的&ldo;大軍百萬,一時四散&rdo;,很多人都投入紅巾軍,劉福通的聲勢日盛[17]。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改元龍鳳,國號大宋,史稱&ldo;小明王&rdo;。中原各地的紅巾軍都接受了大宋的領導。至正十七年(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伐元。東路由毛貴率領,掃蕩了山東、河北等地的元軍,直抵柳林、棗莊,離大都不過百餘裡。在大都(今中國北京)的蒙古貴族都紛紛建議北逃。但紅巾軍在河北中部遇到元朝援軍的阻擊,又撤回山東。中路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攻絳州,入保定路,折經大同,直趨塞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這支起義軍攻佔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附近),燒毀了&ldo;富跨塞北&rdo;的蒙元宮闕,旋即轉戰遼東各地,並兩度攻入高麗(今朝鮮)。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領,由荊州、樊城出武關,進攻長安(今陝西西安)。李喜喜入四川,餘部又攻佔了甘肅、寧夏等地。與三路進軍同時,劉福通也攻佔汴梁,並以汴梁為都,於是&ldo;造宮闕,易正朔,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連結&rdo;[18]。正如紅巾軍檄文所說:&ldo;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飢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rdo;[19],紅巾軍的反元鬥爭至此已達到高潮。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