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荊州,荊州! (第3/4頁)
吃瓜的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操作。每個成年人每年服勞役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幾天,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
實在來不了,還可以花錢讓人替代,有傷病的,還有減免條款。
同時,諸葛亮還規定,來軍屯服勞役的,朝廷管飯。
要知道,漢時百姓服徭役,無論是去修皇陵還是修河堤,都是自備車馬,自掏路費,自帶乾糧,突出一個無私奉獻。
管飯,已經是莫大的恩典,足以讓百姓們歡欣雀躍了。
只憑這一條政策,諸葛亮便吸引來無數百姓,每到農忙時告示一貼,便有海量的百姓,主動應召,前來軍屯幫忙。
還有一條更重要的優勢,就是諸葛亮的屯田,因為水利設施完備科學,管理非常效率,農田的投入產出比要比曹魏屯田高得多。
曹魏只是憑藉人多地廣,在全國建設起了海量的屯田大營,走的是規模化的道路。
而諸葛亮限於蜀中土地狹小,人口貧瘠,一直走的是技術流。
顯然,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新的農業技術在軍屯誕生,卻不僅在軍屯使用,諸葛亮還廣泛將它們推廣至百姓村落中間,派軍人幫百姓墾荒開田,修建水利工程。
因為諸葛亮清楚,只有百姓富裕,國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一味壓榨,向百姓強取豪奪,短期內國庫是充裕了,軍隊糧餉是充足了,但長此以往,卻是榨乾了底子,無法恢復,貽害深遠。
三,是撫卹陣亡將士。
諸葛亮命人在山中鑿取巨石,在洛陽、鞏縣、襄陽、潼關、安邑、函谷關等東征的主要戰場,親筆題詞,立下巨大的紀念碑,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並以紀念在此次戰爭中犧牲的將士們。
同時,在周默的建議之下,還鑄造了數萬枚精美的銅製紀念勳章,印刷了十萬冊描述戰爭中英雄事蹟的小冊子,分發軍中。
有功將士的賞賜還沒有來得及發放,但陣亡將士的撫卹卻已經全部敲定下來,並馬上下發各地郡縣執行。
對戰死沙場士兵的無比尊重和隆重紀念,已然已經成為了漢軍的一項優良傳統,這與吳魏二國,是截然不同的。
而士兵們在每一次紀念同伴的隆重儀式之中,也漸漸地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榮譽感和尊嚴感。
以上三項,是諸葛亮最優先解決的。至於其他諸如山陽公劉協的問題,鍾繇王朗的問題,以及郡縣劃分,官員升遷,將士賞賜,農業規劃的問題,雖然頭疼,但卻都是可以稍微往後排一排的。
當然還有一件事,就是平皋決口之後,當地難民的安置問題,周默一直最為關心惦記,畢竟這是自己造的孽,得自己來償。在南下襄陽之前,周默就已經派張嶷和孫禮二人前去處理了。
一轉眼,便是十日過去。
襄陽的事務已經基本處理完畢,南邊陸遜也派諸葛瑾前來,主動表示願意重修二國盟好,劃定疆界,開邊互市,互不侵犯。
諸葛亮正準備啟程北上,返回洛陽。臨行之前,難得有片刻空閒的時間,於是在周默的死纏爛打之下,攜馬謖等幾位好友,眾人輕裝騎行,出城向西十里,來到了隆中。
回到故居之後,諸葛亮難得的變得話多起來。
“我當年就是在這裡耕田。”
“這座石桌還在啊。當年我與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等人,常在此下棋,議論天下大勢。可惜元直身體有恙,留在長安,不然真應該來看一看。”
看到昔日的茅廬已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諸葛亮頗為感慨。
“當年,先帝每次到襄陽與劉表見面,都不辭辛苦,要來隆中與我暢談。就在這茅屋之中,我君臣二人引為平生知己,無話不談,只一杯粗茶,常常就能從白天聊到黑夜。唉,爾來二十有一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