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的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數日之後,由劉備口述,諸葛亮執筆,劉備下達了他生命中的最後的兩道諭旨。
一道是正式的詔書,是有關託孤的最終人事安排。
與真實歷史中的永安託孤不同,劉備一共安排了四個託孤重臣。
以丞相諸葛亮為首,尚書令李嚴,翊軍將軍趙雲,虎賁中郎將周默三人為副。
同時命丞相諸葛亮於成都開府,總覽一切軍政大權。虎賁中郎將周默、翊軍將軍趙雲為輔,協助丞相理事。
命尚書令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節制永安宮內外軍事,提防來自長江下游之敵。
真實的歷史中,劉備只託孤給了諸葛亮,李嚴為輔。
如今卻多了兩個人,一個趙雲,一個周默。
周默自不必說,不僅屢立功勞,最近這些日子又與劉備朝夕相處,深受劉備喜愛,並寄予厚望。
而趙雲加入托孤重臣之列,則令人頗感意外。
趙雲是劉備的元從老臣,在關羽、張飛相繼去世之後,趙雲是為數不多的能和劉備以半君臣,半老友的關係相處的人。若論資歷,他完全有資格當託孤重臣。
但因為之前趙雲不同意東征討伐東吳,屢次勸諫,惹得劉備大怒,二人大吵一架,鬧得不歡而散。
最終,劉備一意孤行,發動東征。而趙雲所部數千兵馬卻留守於蜀中,並沒有跟隨出征。
夷陵戰敗後,劉備便很少再和趙雲說話。
或許他心裡覺得,如果趙雲能放下分歧,隨他東征,戰爭的勝負結果還未可知也。即便失敗,也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痛。
心裡的疙瘩就這麼結下了。
直到數日之前,周默給劉備講那腐儒羅貫中編的三國故事,裡面有一篇,趙子龍白馬銀槍,於長坂坡七進七出,保護少主阿斗脫險。
聽完這個故事,往事再次浮上劉備的心頭。
劉備掰起指頭來,一一細數,那些早在幽、徐二州時期便隨他周旋的老部下們,如今幾乎已凋零殆盡。
尚且健在的,只剩下趙雲、陳到、劉琰等寥寥數人。
感懷之際,心中與趙雲那鬱結已久的疙瘩,也就逐漸解開了。
沒辦法,人老了,就愛念舊。
或許,將趙雲列入托孤重臣,作為元從老臣的代表,從這個時候起,就已經在劉備心中埋下了想法。
說起來,還是周默的功勞。
周默也從另一個角度,琢磨著劉備的託孤安排。
按照後世歷史學者們對於蜀漢政治派系的分析,諸葛亮代表從荊州時期跟隨劉備的荊州派,李嚴代表劉璋時代的東州派,趙雲則代表投奔劉表之前就已跟隨的元老派,周默則可以代表蜀中本土勢力的益州派。
四個託孤大臣,分別代表四個重要的政治派系,也算是分庭抗禮,各當一面。
其中,荊州派自然實力最強,東州派次之,元老派雖已凋零,但只要趙雲尚在,亦不可小覷。
本土益州派實力則最為弱小,畢竟蜀漢是外來政權,首先重用的肯定是從外面帶來的自己人。就像東吳孫氏初定江東,最重視淮泗武將和流寓士人,打壓江東本土大族是一個道理。
但從長遠的角度講,荊州派和東州派都是無根之木,未來一定是屬於益州本地派的。就像東吳孫氏在經營江東多年之後,淮泗派系人才凋零,亦不得不選擇與江東本土大族合作,如以吳郡顧雍為丞相,吳郡陸議為大都督,都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劉備下達的另一道諭旨,是一封寫給太子劉禪的家信:
“朕一開始得病,只是拉肚子,不以為意。後來卻轉雜他病,身體便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已是回天乏術。
人們說五十歲就不算短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