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旱後必有蝗災 (第1/2頁)
威震林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宋翊假裝在一旁忙碌,其實,豎起耳朵,聽著閒話。
朱熹也發現了宋翊在偷聽,並沒有制止,反而對她似乎對河南大旱的事情有興趣,更感興趣。
宋翊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被人注意了,只歪著頭想著事情。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歷朝歷代,頻受蝗害困擾。自古也積累了不少滅蟲的經驗。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根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商人防蝗的記載。
徐光啟的《除蝗疏》中就寫了“國家不務畜積,不備兇飢人事之失也。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
蝗災曾是中國三大災(旱、水、蝗)之一,幾千年都無法解決。就因為久治卻不能除根,最後,人民甚至產生了迷信,認為蝗蟲是“神蟲”,修廟祭祀。徐光啟記載:“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
而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當然不會真的因為百姓建廟祭祀,就能解決了蝗災。
中國傳統治蝗蟲經驗是“捕蝗不如補蝻(幼蝗),補蝻不如挖卵”。挖卵就是把蝗蟲產卵的河灘、鹽鹼地耕一遍。但隨後,就有人發現挖卵也不是個完全之策,這隻能是治標不治本。挖卵,只能減少蝗蟲的數量,不能減少蝗蟲的面積,而且耕過的地深淺不一,蝗蝻卵化參差不齊,反而延長了治蝗時間。因此,後來,政府就停止了單純挖卵的做法。將防治目標調整為沒長赤坂的2~3齡蝗蝻,這時候滅它最好,等它漲了翅膀,能遷飛了,那就麻煩了。所以,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飛”作為重點。
不過,這些都是宋翊從書本中看到的。她記事以來,中國境內就沒有再發生過大範圍的蝗災了。這還要得力於國家大興水利、科學種植,再加上防微杜漸,早發現、早防治,這才能保百姓無虞。
宋翊想了許多,但卻沒有唐突地插話。
這裡坐的都是聰明人,她一個丫頭,冒然說出一些怪力亂神的話語,只能被當成中了邪,根本也不會有人誇讚她的。
但她也實在不忍心河南百姓又一次遇到蝗災。於是,宋翊只能乾著急,卻並沒有契機說出來。
真王一直注意這宋翊,看她聽說陳公子家鄉河南大旱後,就表現得十分古怪。
於是,在宋翊又一次倒溢了茶水後,開口訓道“你這丫頭,今日怎麼魂不守舍的?莫不是剛才陳公子說家鄉會大旱,你就上心了?難道你還有親朋在河南?”
宋翊一聽真王問道,於是假裝答道“王爺,奴婢是京城人士,哪有親戚在河南。只不過,小時候,奴婢喜歡看些閒書,曾經看到過一本古籍,說水、旱災交替發生的地方,極大可能會有蝗蟲危害。奴婢剛才聽陳公子說河南前兩年大水,來年又是大旱,就想到了書中所言,所以才會有些擔心”
“但奴婢人微言輕,怕冒然說出來,讓大家恥笑,才失了神。還請王爺責罰”
宋翊的話,讓亭中眾人都驚奇不已。
真王也是認真的看著宋翊,雖然不知道她為什麼說河南會發生蝗災。但卻並沒有怪罪她,要處罰她。
真王看不出所以然,但宋翊說得話,又言之鑿鑿,茲事體大,只能轉而問門客道“各位先生都是高才,不知道可曾看過類似記載嗎?”
眾人莫不是搖頭嘆息,除了宋翊以外,沒人看過。
也是,這些人雖然都自詡飽覽群書,但卻都是肩不能提手不能挑的讀書人,哪裡對莊稼事感興趣呢?更不會有人會看這些閒書了。
真王並沒有得到答案,但他卻沒來由地對宋翊十分信任。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