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未處於單河流域區或雙河流域區的河濱文化的範圍以內,卻未能完全避免那些文化的影響。但是它的文化,基本上是本地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屬於海濱文化的範疇。阿拉比亞東南隅的人民,可能是最古的三大商業中心‐‐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旁遮普‐‐的中間人,而使那個介於東西之間的大海(阿拉伯海)按照他們的名字而命名。
---------------
1carletonn,theracefeurope(newyork,1939),pp403‐404,408。
1ddckenbill:ancientrerdfassyriaand
babylonia,volil(chicago,1927),§§17,
118。
2ply,naturalhistory,bkvi,ch32。
---------------
非洲與阿拉比亞的接觸,有三條路線:在北方的,是西奈半島上的陸路;在南方的,是曼德海峽的水路(相距只有十五英里);在中間的,是一條陸路,沿瓦迪哈麻麻特而行,在底比斯1附近,與尼羅河曲相對,在庫賽爾地方與紅海相接。最後的這條路線,是主要的中央路線。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時代(約當公元前2000‐1788年),有一條運河,在比勒貝斯北面,把尼羅河與紅海上端聯絡起來。托勒密人2曾修復這條運河,歷代哈里發也重開過這條運河,而加以利用,直到1497年發現繞好望角而至印度的水路以後,這條運河才廢置了。這條運河可以說是蘇伊士運河的先河。埃及人對於西奈半島感興趣,是由於那裡出產銅和藍寶石,礦坑在半島南部的瓦迪麥加賴中,臨近現代的圖爾城。遠在王朝時代之前,西奈半島的遊牧人,早已把他們的寶貴物產向埃及輸出了。第一王朝的法老們經營了半島上的礦坑,但大量開採的時期,是從第三王朝的斯奈弗魯時代(約當公元前2720年)才開始的。將埃及同敘利亞‐巴勒斯坦、肥沃的新月地區中其他的地方和小亞細亞聯絡起來的一條大道,是人類初次使用的國際道路,它有一條支線延長到東南方去,通往西奈半島的這些出產銅和藍寶石的礦坑。艾比杜斯城有第一王朝的一座皇陵,1900年,皮特里在那座皇陵裡發現一塊象牙,上面畫有一個典型的亞美尼亞閃族型的人像,題為亞洲人,那個人有長而尖的鬍鬚,上唇是剃光了的,大概是一個南方阿拉比亞人的畫像。屬於同一王朝的一塊更古的浮雕上雕出一個憔悴的貝杜因人的酋長,繫著腰布,屈服地蜷縮在一個埃及擄掠者的面前,他正想用他的釘頭槌打破那個貝杜因人的腦袋。阿拉比亞人的肖像,儲存到現在的,要以這兩幅像為最古了。用來稱呼貝杜因人的名詞(例如阿牧,&l;au,遊牧人、亞洲人),在古代埃及編年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有時顯然是指埃及四周和阿拉比亞本部以外的遊牧民族而言的。自埃及同朋特和努比亞建立商業關係的時候起,南部阿拉比亞與埃及更加接近了。希羅多德曾提及塞索斯特列斯(或許是第十二王朝的西紐塞爾特一世,公元前1980‐1935年),征服阿拉伯灣的各民族1,這大概是指紅海西岸上的各民族而言。第十八王朝時,在紅海有過一支艦隊,但我們知道,遠在第五王朝時,薩胡爾(公元前2553‐2541年)已指揮第一支海上遠徵軍,取道紅海,去征服一個出產香料的地方,那個地方顯然是非洲岸上的索馬利蘭。南部阿拉比亞所以能引起埃及人的注意,主要的原因是乳香,因為乳香可供寺廟中焚香的需要,又是制香屍的必需品;南部阿拉比亞出產乳香特別豐富,埃及既珍視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