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第1/4頁)
希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貝魯特美國女子學校(1830 年創辦)比美國大學辦得更早,一直辦到現在。拉扎爾會傳教團遠在 1755 年就在大馬士革開始活動,大約二十年後,創 辦了一所男子小學,這是在那座城市裡仍然存在的最古的現代學校。這些學 校比任何現代化的官立學校還要先進,而且被當做後來創辦的官立學校和私 立學校的楷模。直到現在,外國語的學習還是很受重視,連本地學校也不例 外,法語或英語時常被用作高等學校和專門學校的教學語言。學校的教職員 享受特權,包括靠治外法權取得的保護。仿效西方的學校、印刷廠、報紙、雜誌、文學會等,紛紛在本地很快出現了。1828 年穆罕默德&iddot;阿里創辦了《埃及大事》(al-waqā&r;i&l;al-isri yah),這是埃及自己的第一份阿拉伯語報紙,仍然是政府的機關報。1858 年赫立裡&iddot;胡列在貝魯特創辦了《新聞果樹園》(hadiqat al-akhbār),敘 利亞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報紙。十二年後,布特魯斯&iddot;布斯塔尼(1819‐1883 年,一個本地學校的負責人,與美國傳教士們合作),在貝魯特創辦了 一種政治的、科學的、文學的雙週刊《花園》(al-jān),他還辦有其他 好些種期刊。他給自己的新刊物所作的題詞,是很有意思的:&ldo;愛國心是信 仰的一個專案&rdo;‐‐這是阿拉伯語裡的一個新奇的觀念。1876 年布斯塔尼開 始出版阿拉伯語的百科全書(dā&r;irat al-a&l;arif),他自己完成了頭六 冊。這位基督教學者的著作,包括一部字典和幾種關於教學和語法的教科書, 這些著作為激發阿拉伯民族意識和發動阿拉伯民族運動鋪平了道路。在阿拉 伯各國中,黎巴嫩是文化最普及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外國學校和私立學校 的努力,公立學校的成績是次要的。甚至在今天,最高階的教育,還是在美國學校和法國學校裡進行的。黎巴嫩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所以肯於接受 從西方來的這種文化遷移,主要原因在於,東西雙方文化在某些重要的方面 雖然不相同,但它們卻是屬於同一個主流。歐洲文明和近東文明,共同分享 了一份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以及希臘和羅馬的公共遺產。從最早的時代起,雙 方就一直保持著社會的和商務的接觸,雖然接近的程度常有變化。到十四世 紀時,即早期的麥木魯克時代,東方和西方的差別,事實上是人為的,而不 是真實的。直到十六世紀,即奧斯曼帝國的開端,東方和西方才開始分道揚 鑣,西方利用了科學方法並輔之以實驗,發展了技術知識並取得控制大自然 的重大的結果,與此同時,東方仍然忽視了這一切。十八世紀末,雙方背馳 已達到極端,於是這兩種文化又重新會合了。在這種文化的異花受精的過程中,伊拉克沒有作出什麼重要的事情。遠 在十七世紀時,天主教傳教團早已獲得進入巴格達和巴斯拉的許可,但是, 這對於穆斯林的社會並未留下任何痕跡。除在君士坦丁堡受過訓練的官吏、 職員(他們具有特殊的派頭)外,伊拉克人幾乎不接受現代觀念。但是這個 國家對於商業的滲透卻是敞開大門的。英國人在鞏固了他們在波斯灣的地位 之後,商業的滲透終於變成了政治滲透,伊拉克還是被拉進了世界事務的軌 道。易卜拉欣對敘利亞的侵略,拿破崙對埃及的侵略,在某種意義上產生了同樣的結果:他們結束了這兩個國家古代的地方分權制,而開始了中央集權 制。此外,他們還把這兩個國家投入了外國帝國主義各種陰謀的鬥雞場。列 強的領土擴張主義的趨勢,在那裡而不在別處發生了衝突。特別尖銳的是英 法兩國之間的競爭,各自都努力為自己爭得在埃及和敘利亞事務中的佔優勢 的影響,兩國的藉口都是保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