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第2/3頁)
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能否過得幸福快樂完全是自己的事,與其他人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東西就行了;至於其他人是否過得幸福,也與自己無關。
另一方面,與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相比,現代社會裡人類的相互依存度實際上是更高了。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衣、食、住、行,每一樣都依賴他人的勞動。城市化意味著人口不斷密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越來越多地與其他人共享同一個狹小的空間。每個人的言行影響到自己,也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僅是出於良善的願望,更是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客觀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賴、互為影響,在地球的這一邊,一小群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後果,會比以前更快、更明顯地影響到地球另一邊的人,而主觀上,大家以為自己很獨立,可以不需要別人,也不必替別人著想。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到給其他人,不僅是現在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還包括以後要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及與我們共享這個世界的動物,留出足夠的空間和可能性,去實現他們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處於強勢地位的人,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和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一旦出現問題,也有更強的能力自保。他們更應該顧及其他人的利益。雖然情況變糟,所有人最終都會受到損害,但最先受到損害的是那些最無助的、處於弱勢的群體,而且這些人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才能擺脫困境,從損害中恢復過來。
環境問題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由於人們急功近利,無序、過度地開發,消耗資源,導致全球環境惡化。洪災、旱災、火山、地震、海嘯、冰層融化、氣候異常,這些代表災難的名詞輪流成為每日新聞的標題。全世界的人都受到影響,而邊遠、貧困的國家和地區往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一旦出現災害、災難,那裡的人們沒有多少資源和手段可以保護自己,只能聽天由命。
我們曾經認為天災和人禍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但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兩者之間的界線其實並不是那麼明確。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不需要懂得深奧的佛理或成為所謂唯心主義者,也能知道人的心理活動會影響外在的物質世界。因為正常狀態下人的思想會指導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的結果是改變其生存的外部環境。
災難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單純地由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自然因素當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災難爆發的一剎那,自然因素往往是主要的觸發因素,但壓倒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不是駱駝背負的所有重量。探究深層的原因,災難背後總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動所產生的關鍵性影響。
當然,社會學家們對各種社會活動及其與人、經濟和環境的關係,有專業深入的研究,他們絕對能比我這個外行更全面、準確地分析把握這些問題。我在這裡只是從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的角度,談一談我的觀察和體會。
我發現,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身心的痛苦卻並沒有越來越少。由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的疾病的確比以前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ldo;現代病&rdo;、&ldo;富貴病&rdo;,像高血脂、痛風、肥胖症。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們的精神壓力也普遍較大,失眠症、抑鬱症的發病率非常高。我們知道,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帶來心理上的痛苦,也是眾多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腫瘤等)的重要誘發因素。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