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1/3頁)
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
世間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依賴各種因緣,念念生滅,沒有什麼是完全孤立、自給自足的。
瞭解無我,可以幫助我們淡化分別念,認識到傾盡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壘、堅守人我的區別和界限,不僅是痛苦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因此更能理解、體諒別人,更容易與外界形成和諧的關係。
菩提心的訓練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看到萬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實。
每次去醫院,看見病房、走廊、大廳裡到處是人,老的、少的、生病的、陪伴病人的、哭喊的、沉默的,每個人都在受苦。我的心裡充滿悲傷,真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讓他們快樂一些。疾病使人們比平常更加脆弱、敏感。這時,來自他人的關愛,哪怕只是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個體諒的微笑、一個謙讓的表示,也會對患者有幫助。
最近一次去醫院,有弟子幫忙聯絡了快速通道,不需要排隊直接就接受了體檢。很感謝這位弟子,他工作非常忙,那天卻拋開所有事務,一大早就陪我到醫院,前前後後地打理安排。
檢查出來後,聽說這家醫院的體檢中心一天只能接待十來位病人,普通病患通常需要提前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預約、排隊,才能得到一次檢查及與醫生面談的機會,我的心情一下沉重起來。想到因為我的插隊,後面的病人不得不等待更長時間,有的重症病人多耽擱一天,病情就會多惡化一步,有的病人從外地來,住在條件很差的旅館裡等待接受檢查,每多滯留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住宿費,對很多貧困家庭來說,一天的住宿費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我覺得自己不但沒有幫助減輕他人的痛苦,反而無意中增加了他們的痛苦和麻煩,心裡難過極了。
我們常說利益眾生,然而,&ldo;眾生&rdo;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我們心中一個抽象的集體名詞,而不是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形態各異卻具有同樣的覺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樂的一個個生命。
我們往往因大失小,擔心過於關注眼前的個體,會導致失去整體的視角和心胸。所以,口頭上對&ldo;眾生&rdo;充滿感情,行動中卻對近在身邊的親友、同事們的身體痛苦和精神孤獨熟視無睹。
的確,作為大乘佛子,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盡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的福祉,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因為各種因緣來到我們面前,需要幫助和關愛的每一個有情,他們來世以及今生、日後以及眼前的安樂。
佛教許多經論中都談到痛苦及痛苦對覺悟的意義,歷史上也有大量修行人終身選擇比一般世人更艱苦的生活方式。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認為痛苦是美好的,是所有人都必須追求的。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這一點毋庸置疑。我相信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安樂,為了獲得滿足感。總是提醒自己眾生在這個層面上的共同性,有利於我們培養同理、同情心,也能讓我們更加順利地發展菩提心。我在本書第三部&ldo;走出修行的誤區‐‐菩提心&rdo;中,講到了生起、鞏固菩提心的具體方法,這裡就不再贅述。
普賢菩薩曾發願: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這正是對願菩提心的具體闡釋:其一,希望眾生遠離挫折、痛苦、磨難,經常感受快樂;其二,希望眾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擺脫輪迴的痛苦,並最終滅盡煩惱,成就無上正等覺。或許我們遇到的大多數人都不求出離輪迴,只求眼前離苦得樂。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應該盡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讓貧窮的免於匱乏,讓患病的得到照料,讓孤獨的得到關愛,讓受蔑視的感到被尊重,讓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脫為目標、捨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