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晚zd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今日忙裡偷閒看了幾段舞蹈影片,又被螢幕上的身姿給深深吸引,每一個動作都不允許自己錯過。聽音樂可以在任何時候,看舞蹈影片卻只有能全身心安靜下來時才可享受,不免讓總覺時間不夠用的我將此當成一件奢侈之事,就是煩躁時能看上幾分鐘也可讓狀態稍稍迴歸。
猶記得初次接觸舞蹈還是小學時學校組織元旦文藝匯演,各班級都得上節目,在眾多節目中舞蹈當屬最多也最受歡迎。記不清具體是什麼舞蹈及所用的音樂,只記得那次能被班主任老師選上就讓我格外高興。排練時間都是在下午放學後,各個班級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因此雖然是冬天,雖然天黑的早,但因為有同伴,也不必擔心獨自一人在回家路上會害怕。
大山深處的小學,我們除了課本知識接觸不到其它,就連課外書都是一種很難得的奢侈,自然在興趣愛好方面沒有培養。那時對舞蹈的理解只是純粹的跟隨音樂變換身體動作,不知其中意思,也不知如何用身體語言與音樂結合,只是聽從老師安排與指揮儘量與同學節奏一致。至今想來,昔日不懂舞蹈卻可享受其中的樂趣,該是孩童簡單的心思才如此,如今,每次看到舞蹈都會想舞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及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前後的對比不就是山裡山外的對比及成長的見證嗎?
如今,身體愈發笨重,四肢也愈發的不協調、不靈活,別說跳舞,就是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都會顯得很是笨拙,卻越發的喜歡觀看舞蹈及舞劇。如果說歌中的詞與曲是創作者的經歷及思想的表達,那麼我想舞蹈該是舞者對一個故事的理解再融入自身的情感進行創作,最後呈現於舞臺上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還有舞者的二次創作。我喜歡任何形式的自我情感表達,舞蹈既是其中一種,並且它無聲卻讓觀者在每一個動作、眼神中去體悟、感受,除去背景音樂,它沒有任何有形或無形的東西來影響觀者。
近年,看過的歌劇、舞劇有好幾部,能記住的卻只有《孔子》和《沙灣往事》。這兩部舞劇雖都已觀看過,但只要有機會能再搶到票還是會毫不猶豫走進由它們帶給我的神聖殿堂。西方經典舞劇也曾觀看,例如《天鵝湖》、《胡桃夾子》,但過後沒多久就會忘記劇中情節,只記得一個大概,然而每每想起《孔子》及《沙灣往事》這兩部劇時便會心生歡喜、便會期待什麼時間能再有搶票的通知,我想這也是跟向來比較偏向於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吧。從不排斥其他地方的文化,有機會也樂意聽人分享或者學習,但相較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心裡總是有一份驕傲。
喜歡的就記住,若可以,則多關注;不在乎的就忽略,若可以,則任它隨時間流逝。生命走過長長的路,時過境遷,曾經隨風起舞時的動作又能記住多少,只要心底裡的那份歡喜能被收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