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奶會任性,你總是很冷靜,絕不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所以,當看到你會一聲不吭地離家出走……你是那麼執著地要去那個村子,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奶奶這麼激動。所以,我想就算是我來揹著奶奶,也要把你背去。奶奶並不是僅僅出於感傷才這麼做的,不然的話,你就不會在去過村子之後還有這麼大的熱情。這回,我總算明白了奶奶為什麼非得去看看故鄉的村子了……”
“因為奶奶就是從那裡走出來的……”
“……”
“在村子裡的時候,我一直盯著一座房子看,那是因為,原來奶奶的家就在那個位置……”
那是1907年的春天,當時阿信的家在一個小山村裡。小房子低矮破舊,房頂鋪著稻草,看上去十分寒磣。冬天裡,冷風透過門窗縫兒嗖嗖地吹進屋裡,全家人只有依靠地爐裡的火來取暖……儘管如此,對阿信來說,這卻是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家裡人很多,大家擠在一起過活,讓小阿信從心裡感到暖烘烘的。那時候,家裡有奶奶、爹孃,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再加上阿信,是一個九口人的大家庭。
在簡陋的屋子裡,一家人正圍著地爐吃晚飯,除了七歲的阿信,還有祖母阿仲、父親作造、母親阿藤、大哥莊治、大姐阿春、二姐阿密,以及四歲的小弟弟和兩歲的小妹妹。孩子們捧著空碗的小手不停地伸到母親阿藤的面前,阿藤忙個不停,給孩子們盛飯和湯。
那時正是阿信虛歲七歲那年的春天,用現在的話說,她也就是才滿六歲。這一天,正好是出門做傭人的姐姐們回家的日子。說到做傭人,當時阿信七歲,大姐虛歲剛剛十一歲,而二姐虛歲才只有九歲。兩個姐姐其實還都是孩子,卻要離開父母去別人家裡做傭人。如果把這樣的事情放在現在來看,完全是違反兒童福利法的。但那時才是明治時代晚期,大概是1870年的時候吧,哪裡有什麼兒童福利法呢?在窮困的農家,幼小的孩子出去做傭人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做傭人雖然掙不了幾粒米的工錢,但大人們圖的是少一張吃飯的嘴。
那時候的農民都是佃農,就是租種地主老爺家的地,等打下糧食之後,幾乎要把收成的一半交給地主,一家人就指望剩下的那點糧食過活了。要是遇到旱澇災年,莊稼歉收,那麼一家人的肚子都填不飽。就算不澇不旱,家口大的農戶,也很難讓全家人都吃飽。所以,家裡有一兩個孩子到外面當傭人,總還能省下一些口糧,這就是“少張吃飯的嘴”,這麼說確實太殘酷了些,但就是事實。
阿信家就是俗稱為“七畝半地”的佃農,租種了人家七畝半的田地。反正就那麼七畝多地,收成好的時候能打二十五草袋的米,要交出其中十三袋租糧,剩下的米就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糧了,還要拿出一些來換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所以生計著實艱難。而且,當時已經有兩三年歉收了。
這一天,阿信一家圍坐著吃晚飯。母親憐愛地看著阿春和阿密兩個女兒,說:“娘對不住你們,好不容易回來一趟,也沒什麼好吃的,只有蘿蔔飯……”
阿春高高興興地說:“這就很好呀,能和家裡人一起飽飽地吃一頓蘿蔔飯,挺好的。”
“那麼說,在東家那裡,你們還是吃不飽?”
“娘,到哪兒都這樣的。”
二女兒阿密插話說:“我不怕吃不飽,我就想待在家裡。”
阿春瞪了妹妹一眼,責備道:“阿密……”阿藤臉上掠過痛苦的神色,柔聲對阿密說:“阿密,來,再吃一碗。”
這時小阿信也把空碗舉到母親的面前,吵著“我也要吃”,阿藤不禁十分為難。阿密瞧瞧阿信,對母親說:“我吃飽了,給阿信吃吧。”
老奶奶阿仲實在看不下去,自怨自艾地說:“都怨我,我要是還能幹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