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第1/2頁)
景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據說以上這些還是在流民逐漸湧進恆山郡後漲過價的價格。
大奎四人辦事效率極高,很快便打聽好了訊息與眾人匯合。
「公子,我們幾個打聽過了,」大奎代表幾人向紀興澤匯報,「本地按家族落戶,分家後的按各個小家落戶。在落戶後不分房也不分現成的地,但是可以選擇分片開荒。」
頓了頓,在眾人期盼下方繼續說道:「這裡地比較多,但多是荒地。以往那麼多流放犯流放到這裡就是為了開荒,不出意外,之前和咱們一起來的那些流放犯也是如此。」
又道:「他們之所以收留咱們這些災民同樣還是為了開荒。我之前說的分片開荒,是指等咱們落戶後,可以自由選擇一片荒地進行開荒。在土地開出來後就可以蓋房和種田,還沒有限制。就是說如果你有能力開墾出來十畝,那麼這十畝就都歸你,開出來二十畝,那麼著二十畝也全都歸你。」
「還有這好事?」有人心中暗喜。
大奎瞅了那人一眼,「你覺得是好事?那萬一開出來的田種不出來莊稼怎麼辦?」到時候開再多也沒用。
「這倒也是。」那人才洋溢起來的熱情,又消失殆盡。
大奎又安撫道:「不過不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開出來的地能養成良田嗎?」
紀興澤問道:「那開出來的地和蓋起來的房子怎麼能確定歸咱們自己所有?」
見是他問話,大奎忙笑呵呵回答道:「到時候只需向官府交點銀子辦理房契和地契就行。」
紀興澤點頭後又問:「你們還打聽到什麼?「
「官府一共給咱們五年的開荒時間,這五年內不用向朝廷納賦稅,但是這五年內朝廷也不會管救濟糧和種子的發放,一切只能靠自己。」這與當初孫家選擇來這裡打聽到的情況差不多。
「沒有種子,又沒有錢即使開出來地也沒法種啊!」隋大牛感嘆了句。
「這個可以開春向官府賒,等到年底雙份還上就行。」
「那五年後的賦稅又是怎樣?」紀興澤問。
「稅是按畝計算,不管是什麼樣的田地,每畝每年需上交粟米四升,餘下歸個人。賦是按戶算,每戶每年出一人服勞役,如果無法服勞役的每年出銀二兩。」這個其實全國上下都差不多,雖然不是很合理,但是本朝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有話要說:
賦稅的問題不要過多糾結是否合理,只是作者的一個設定。
第55章 安家落戶
聽大奎這樣一說, 孫福喜才明白古人為何輕易不分家,這其中的關鍵就在賦上。
二兩銀子對於普通百姓家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且孩子多的家隨便派出一個人去服勞役的話, 也不會影響家裡這一年的生計。
「如果為奴呢?」跟著他們一起來恆山郡的劉虎忽然問道,「為奴的話是否還用交賦稅?」
就像孫福喜剛剛所想, 像劉虎他們孤兒寡母的每年交二兩銀子可拿不出。家裡還指著他種田, 也不可能去服勞役。與其那樣,就不如賣掉自己成為奴僕, 至少不會餓死。
「當然不用。」
「那主家呢?主家是否需要將家裡奴僕的賦稅一併上交。」
「當然也不用。就是按照田多少來收稅, 再按照每戶收取免除勞役費, 一戶二兩。所以,」說到這,大奎朝紀興澤拱手鄭重道, 「我們哥四個打一開始就決定跟著公子。」
即使他不說大家都猜到會是這麼個結果, 紀興澤也早就將他們幾人當作自己人, 只不過這是第一次當著眾人面將這件事攤開來說。
孫福喜也算是明白為何有人放著自由自在的小日子不過,卻心甘情願為奴為婢, 實在是這種制度下, 逼迫人們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