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塵讀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對婺州朱神醫的無限憧憬中,子薰把相關資料看了一遍又一遍。
丹溪先生朱震亨是義烏人,子薰看到這兒,突然想起了義烏小商品城。
當然,子薰的關注點並不在此,而是年齡,除了想治病,子薰還想拜師學藝,王醫生不肯執教,她總覺得這一年光陰荒廢了。
王醫生出身於醫學世家,家學深厚,子薰記得很多名醫都是自幼學醫,自己都已到上大學的年齡,學醫是否遲了?而且神醫比王醫生年長近二十歲,他會不會也不願意再收徒弟?尤其是女徒弟。
當讀到朱神醫四十三歲開始拜名醫為師時,子薰的各種擔心逐漸消散。
朱神醫自幼聰穎,記憶力超群,頗受長輩器重。
但是他長大後,卻放棄了讀書,開始熱衷俠義之事,爭強好勝,打抱不平,幫鄉親出頭。
三十而立,朱神醫三十多歲時,母親染病,請來的醫生束手無措。
為了治好母親,朱神醫開始研讀醫書。
找到古代醫學典籍,認真學習,三年後學有所得,又過了兩年,開始試著開方抓藥,竟然治癒了母親的頑疾。
三十六時,朱神醫聽聞朱熹的四傳弟子許謙在東陽八華山開門講學,遠近學子紛紛慕名而來,不禁為之心動,前去拜師,從此受業於許謙門下。
許謙並不看重名利,而是根據學生天賦加以教導,深入淺出,因材施教。
朱神醫從此茅塞頓開,埋頭苦學,數年後,學業漸成。
朱神醫曾請相士卜算科舉前途,兩卦皆不吉利,難道是天意?朱神醫從此放棄仕途,重建祖先的“適意亭”,讓族中子弟在此讀書。
在這一年,朱神醫的妻子因醫生用藥失誤逝世。
朱神醫的父親、伯父、叔叔、幼弟全因診療有誤而離世。
正當朱神醫悲痛、迷茫之際,恩師許謙為其指點迷津,對愛徒說:“我患病多年,非精通醫術者無法治癒,你聰明異常,是否願意學醫?”
朱神醫正有此意,從此專心致志學醫,到各地遊學,遍尋名師。
後來聽聞羅知悌醫術精湛,盡得宋朝名醫劉完素真傳,而且觸類旁通張從正、李杲兩位名醫的學說,立即前去拜師。
往返數次,都吃了閉門羹。
但朱神醫毫不氣餒,求學態度更加誠懇,每天在門前拱手而立,風雨無阻。
有人見朱神醫如此赤誠,便將他的詳細情況一一介紹給羅知悌。
雖然過程曲折,但師徒二人一見如故。
經名醫點撥,朱神醫恍然開悟,疑惑盡消。
當時羅知悌已七十多歲,行動不便,並不親自診斷,而是讓徒弟代為望聞問切,然後開方。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朱神醫盡得諸位醫家之妙,醫術大為精進,回鄉後治癒了許謙的眼疾。
一傳十,十傳百,上門求學者、求醫者絡繹不絕,朱神醫有求必應。
看完朱神醫的資料,子薰更加躊躇滿志。
為了不過於依賴他,子薰立志學一門傍身之技,在古代,女子經商多有不便,拋頭露面,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他不一定同意,學醫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要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的事業,終日努力,堅持不懈,厚積薄發,子薰堅信能在這個時空自食其力。
以往聽故事,喜歡各種傳奇,喜歡精彩、刺激,喜歡出奇制勝的精妙,喜歡背水一戰的壯烈,可是這些事蹟的背後,無不蘊藏著極大的風險,過日子還得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那些驚濤駭浪還是在別人的故事中比較過癮,一旦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沒準就是滅頂之災,子薰覺得生活來不得半點兒馬虎。
比如上次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