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錦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呢?
陸瑤低頭看著手裡半乾的泥土,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當然是用來晾乾她們的泥碗了。
想明白手工課上的泥碗需要用兩天時間來晾乾, 她就立馬明白了自己做泥碗最主要的失敗點。
她把手裡已經半乾的泥從正中間掰開成兩半,果不其然, 外面那一圈被她的手直接接觸到的泥層已經被手溫差不多蒸乾了,可泥團內部的泥,卻還是溼潤柔軟的。
泥團內部被外部的泥包裹著不透風, 變乾的速度本來就要比外面慢得多。
而手的溫度比自然空氣的溫度要高,更加加速了泥團外部的水分散發速度,造成了泥團裡外兩層乾溼度嚴重不一,最外面接觸手的一層已經乾透了,裡面還是半乾,甚至是溼潤的,但是乾溼度不一,就已經把這團泥分成了兩部分。
而她之前將那些做好的泥碗放在陽光下暴曬,泥碗喪失水分的速度會更快,泥碗內外兩層乾溼度不一,分成了乾溼兩層,外面看起來已經幹了,實則內層部分還是半乾,殘餘水分,再被她放到溫度更高的火堆中,這種乾溼分層的速度瞬間增速無數倍,泥碗便分崩離析,成了亂七八糟的形狀。
弄清楚這一點,陸瑤心裡一片敞亮,之前是氣悶挫敗一掃而光,甚至覺得更有動力了。
探索的過程就是這樣,遇到問題自然是讓人惱怒難受的,但是解決掉迎面而來的問題的那一刻,獲得的歡欣快樂也遠非平常可比。
陸瑤重新在那幾處泥土質量比較好的取樣點採了樣,上回採了九個點的泥土,但是考慮到火堆大小夠不夠燒九個碗的問題,陸瑤最後只做了八個碗,這次陸瑤準備在河邊做一個專門用來燒碗的大一點的窯,將九個試點的土都做成碗放進去燒。
陸瑤當然也沒有做窯的經驗,但是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窯外面大體長啥樣她是在電視裡看到過的,至於裡面的結構到底如何,陸瑤不知道,但是窯這種東西嘛,總歸不就是為了提高溫度收集熱量的,功能在那裡就行。
陸瑤在河邊和泥簡單構思了一下,參照自己見過的灶的結構,決定將自己的窯做成一個麵包形狀,中間掏空,其他幾面都封住,只最上面留個小煙囪用來通風供氧。
陸瑤一邊和泥一邊構思,很快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了一個溼漉漉的小窯。
等她準備在窯裡窯外燒火快速把窯烤乾她才犯了難,原來她好像忘記給自己留一個口子做柴火和碗進出的口子了。
陸瑤用髒乎乎的手擦一把臉上流下來的汗水,又默默伸手,在自己的窯的一側,掏出一個足夠放柴火的口子來。
等掏出口子,陸瑤不急著立馬就定型,而是拿著柴火往溼漉漉的窯洞裡塞了塞,試了試空間大小。
這一試,果然又出了問題。
她做窯的時候只顧著把外面盤得圓圓潤潤,忘了給裡面留足夠大的空間,現在手往裡一伸,就發現外面看起來好大一個的窯,原來裡面的空間說不定還不能放下她一個南瓜。
陸瑤連忙緊急趕工,趁著泥窯還溼潤著,將泥窯的厚度壓扁,擴大了裡面的空間,直到裡面至少能平放下兩個大南瓜才停下來。
做好最後的定型,陸瑤讓泥窯也和做好的九隻小碗一起風乾了兩天。
泥窯壁厚,沒有泥碗這麼嬌貴,陸瑤是直接讓它在陽光下風乾的。
而泥碗則是被陸瑤放到了林蔭裡,讓自然風風乾。
兩天後,陸瑤摸著自己的泥碗覺著薄薄的碗壁裡裡外外的水分都幹得差不多了,就準備在這天將這九個碗燒出來。
至於泥窯就沒泥碗幹得那麼快了,一則是泥窯的厚度遠遠超過幾個泥碗,二則泥窯不僅有外面一層,還有裡面的一層,不僅曬不著太陽,內壁連風也不怎麼通,手摸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