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5 世界第一港口 (第1/3頁)
王一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嘹亮的鳴笛聲響起。
幾艘貨輪在碼頭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排隊停泊在紅川南碼頭。
末世過去了八年,這期間各基地都在持續發展和積極建設。
紅川作為陸地面積最大的基地,現在已經發展成了華夏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又因其土地面積的龐大,它也是華夏第一農業城市。
當初的東、南、西、北、四個簡陋的碼頭,如今已經形成規模。
東碼頭和西碼頭被劃分為軍事碼頭,停靠著航母、戰艦、潛艇。
部隊也被遷到了這裡,繼續守護西南安全防線!
南碼頭和北碼頭則為民用碼頭。
從各基地趕來的貨輪都在這裡停泊、登記。
與敵國聯盟大戰時,為了向前線輸送糧食、以及保障民眾日常生存口糧,各基地開始大規模打漁。
戰後,為了提高民眾生存質量,以及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各基地開始努力發展水產業。
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捕撈,重點更偏向於人工養殖。
經人工養殖再進行捕撈加工,維護生態平衡,同時也能持續保障水產業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紅川基地各項資料佔據榜首。
無論是捕撈數量,還是後期養殖成績,都遠超十二座同胞基地。
殘酷的大戰時期,各同胞基地每天只能捕撈幾百斤可食用海產品的時候,而紅川基地一小時就能捕撈上千斤。
這得歸功於紅川一直以來都遙遙領先的農業發展!
因糧食產量充足,生活在紅川的倖存者每日以五穀雜糧為主食。
偶爾結伴捕魚,也只圖個新鮮。
不像十二座同胞基地,土豆紅薯都吃不上幾口,倖存者想要生存就只能天天守在海邊。
打上來的魚類,並非個個都能食用,更多的變異有害。
末世十幾年下來,十二座同胞基地的淺海區,已經無魚可捕。
而糧食過剩的紅川,海邊隨處可見游來游去的魚群。
因糧食充足,有效的大力推動了後期水產業的發展事項。
當同胞十二座基地還在煩惱近海無食用魚苗,紅川已經派出幾十艘小船,從不同方位開出幾十海里,拿出混合了千里香的玉米往海里散,把魚群往基地的方向引誘。
海邊修了一塊塊的海田。
當魚群被引到外圍的海田,就會被進行人工篩選。
剔除一切變異魚類,只留下可食用。
之後,再將魚類趕進第二道海田,進行大小分類。
大魚直接捕撈上岸,進行加工處理。
小魚則進行不同品種的篩選,最終投放到不同的海田進行養殖。
紅川自主生產的糧食是真的多,那些養殖的魚苗吃了細糠、玉米、紅薯粒,生長速度特別快。
這頭,十二座同胞基地剛收集到最低指數的魚苗數量,紅川養殖的魚苗已經成長到符合捕撈條件。
大家驚呼!
紅川戰績可查,就連養個魚都如此彪悍!
經過三年的發展,紅川基地的海田一擴再擴,延綿十海里,站在海邊一眼望不到頭。
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紅川水產業的同胞基地,一合計,直接向京都遞了一封聯名信。
“尊敬的各位領導,紅川水產業遠遠甩了我們一百條街,同一個任務指標,我們真的做不到啊!
還是讓我們養殖海帶吧!
不然,我們會被紅川卷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紅川成了唯一的水產大戶,各基地的船隻都往這裡跑。
歷史除了驚人的相似,還有驚人的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