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迫黎元洪集團委任之山西省長孫發緒離職。
閻錫山在此期間的熱衷表現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關注。是故,當北洋*王士珍出面斡旋,調停紛爭時,特意致電閻氏,明告“昨奉明令,委張紹軒(張勳)以磋議調停之責,元首猶恐未周,復託錢君幹臣轉請徐東海合力匡救,將解決辦法明告錢君:(一)公府辦事人員,業經退出。修改憲法必可完全辦到。(二)解散國會即籌適當手續。(三)總統地位決不留戀。能及早調停就緒,即當潔身引去;萬一調停無效,即依法由副總統繼任,使南北不致紛爭,統一不致破裂。”“諸公志在匡時,心同愛國,謀慮之遠,豈讓士珍。特心所謂危,不敢不掬誠奉告,務希轉飭已動之隊,暫駐現至之地,未動之隊仍行駐紮原處。情急陳言,萬盼採納,並盼示覆。” 在上述情況下,閻錫山為與段祺瑞進一步聯絡,先後派參謀臺壽民、參事李慶芳赴京接洽。並於6月7日,再次致電段祺瑞,說明,“昨委託李參事慶芳呈上蕪函,計蒙覽,大局糾紛,國事方急,保持統一,全仗我公。前派參謀臺壽民馳赴總參謀處接洽一切,並飭晉謁鈞座,伏乞俯賜接納,時加訓誨,俾有遵循。” 明確表示願為“馳驅”。
在段祺瑞一手導演威逼下,黎元洪招架不迭,迫於情勢,遂於6月13日下解散國會之令,各省始相繼取消獨立。至於國務總理一席,各督仍意在擁段,作為過渡,以溫和派王士珍暫先組閣。有鑑於此,閻錫山於6月17日致電馮國璋,“請勸王士珍組閣”。電曰:“得悉西南各省已有動機,賴我公調停勸阻,不致戈操同室,老成匡國,言重邱山。尊電(指馮國璋6月16日致各省督軍“西南動態及取消獨立”之銑電)釜底抽薪,必先取消獨立,持平立論,敬佩莫名。竊以欲保共和,必當先謀統一,又必當先組內閣。今揆席尚懸,各省爭推王聘老出長斯席,即係為早日得人,維持統一起見。錫山曾電各省略謂:國會憲法未竟事宜,儘可公諸全國,從長計議。但俟閣揆定日,應即行恢復原狀。” 這一電文再次表明了閻對於“府院之爭”的基本立場。
一、獨特的政治統御 反對張勳復辟(1)
府院之爭的一個直接惡果是引發了“張勳復辟”的醜劇。對於“張勳復辟”,閻錫山則始終是持反對態度的。
張勳(1854-1923年),字紹軒,江西奉新人。曾先後在袁世凱帳下任管帶、副將、總兵。1902年,張到北京宿衛端門,多次充當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扈從;1910年,接統江防營;1911年8月,他被清廷任命為江南提督,堅決反對武昌起義,更反對各省獨立響應,認為“獨立即造反,反則皆賊也”;南京光復時,他負隅頑抗,後戰敗北逃;清廷退位後,張部被改編為武衛前軍,駐紮在山東兗州;張勳所部在民國時仍保留髮辮,故而被稱為“辮子軍”,張本人則被稱為“辮帥”;1914年,武衛前軍改稱定武軍,張勳本人被袁授予武衛上將軍;1916年,張又任安徽督軍。其部已擴充到57營20000餘人(張在辛亥革命後從南京撤退,其殘部最少時僅存1000多人)。張勳在1913年4月就陰謀擁溥儀復辟,因機密洩露而止。1916年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張勳又企圖勾結北方的另一鐵桿保皇黨升允共同擁溥儀復辟。袁世凱帝制失敗,張不僅賊心不死,反而荒唐地認為袁的失敗是他“辜負皇恩”出賣清王朝的結果。因此張的復辟之火由袁之死而更加狂熱起來。
府院之爭為張勳復辟提供了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張勳,原與段祺瑞不謀,他屢次在徐州邀集各省代表開會,聲勢很可左右時局,黎元洪想籍他的勢力抵擋段祺瑞,於是便召他入京。” 就在府院之爭僵持之際,6月2日,黎元洪“明令”“張勳、徐世昌合力調停”。 6月7日,張勳率所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