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小野不由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秋山先生記得小井戶先生在一九九〇年去世。那年三月,大藏省對金融機關下達總量管制的行政命令,此時逐漸顯露崩壞徵兆的經濟泡沫已經完全破滅;七月時,秋山先生等人發現小井戶先生的遺體。房子很快拆除,改建成停車場;岡谷公寓在將近兩年後落成。
秋山先生證實,那塊地在作為停車場的期間,從未發生任何異狀。
小井戶泰志先生大概在六十五歲左右去世。
「他以現在來講算早死吧?我一聽到他是病死,便有點感傷。我一直在想,當他身體變差躺在床上時,心裡到底怎麼想?這實在也不能說和自己完全無關。我太太還很健康,可是總有一天我們其中一人會先走,留下另一個。我想像自己或她被孤零零留在家、因為生病而成天躺著,最後就這樣死去,一想到這就受不了,畢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碰到這種事啊。」
這帶是高度經濟成長期開發的住宅區。附近的車站帶來快速開發的機會,當時搬到這裡的居民,現在都已經六十歲到八十歲了,家族成員也幾乎是年長者,很少有兩代以上同堂的人家。
老人家兩人過著低調的生活,如果其中一人某天去世,不知何時另一人也會追隨腳步而去,接下來房子便會拆除,土地分割、改建成狹小的住宅,抑或和附近的土地合併,興建成適合單身者或年輕小家庭的公寓。
世代交替即是如此緩慢進行。
「雖然我們也嘗試成立町內會或聯絡居民的網路,但這裡本來就不是土生土長的居民聚整合的地方。以前舊居民彼此相識,大家都上一樣的學校,也是前輩、後輩的關係,感情都很好,可是我們這種新居民就沒辦法這樣了。」
在高度成長期買房子的年輕夫婦大多是核心家庭,一向不願受到家族觀念束縛。
那是一個女性會將「有房、有車、沒婆婆」當結婚條件的時代‐‐她們不喜歡保守的家族觀念、緊緊擁抱合理進步的個人主義、也不希望被過往的積習困住,回異于堅持(或不得已必須堅持)地緣關係的鄉下或下町;而新住民從某處漂泊到四處都存在的已開發住宅區,偶然搬進一間房子,好不容易透過自治會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然而經過時光流逝、世代交替,這些連結毫不留情地被截斷。
「雖然有町內會,但只是道義上得成立這樣的組織。附近居民多少會往來,不過整體來講,這裡本來就不是每戶人家都會親密交往的地區。」
老人近年來逐漸過世,愈來愈多年輕世代搬進來,雙方也因為世代差異而產生摩擦,無法好好相處;加上新世代沒有在這裡住一輩子的計劃,完全是流動民族。
「這幾年人口流動得非常頻繁,我根本記不起年輕人的臉孔,認真去記也沒用,因為好不容易記起來時,對方就搬走了。」
即使如此,秋山先生還是說,這一帶的居民也認為岡谷公寓的住戶更換得特別頻繁。
「我沒聽過關於這件事的具體說法。不過的確有人說,比起附近公寓,那裡常有人搬進搬出,我也有同感。雖然這帶本來就不容易住得久,但只有那棟公寓時不時會看到搬家公司的卡車。如果是幾十間套房的大型公寓就罷了,可是那裡明明只是小公寓而已。」
附近的居民似乎也不知道箇中原因。
「也有人說岡谷社群一樣住不久,但住下來的人好像都對環境沒特別不滿,住得很安穩。住不久大概就是偶然吧。」
秋山先生說社群從未發生事故、自殺或案件。公寓落成前,那塊土地是停車場;落成隔年,岡谷社群開始興建和販售。
「不過岡谷社群的土地除了停車場,原先還有一棟房子,建商是將位在深處的空屋拆掉後,和旁邊的土地合併,形成岡谷社群。」
正確來說,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