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呃呃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五百多人正在修築從第一鎮到達累斯薩拉姆港的第一條砂石路。
前期這些土著還是牲畜和機器的替代品,是殖民地的動力來源,第一鎮還有周邊幾十裡的土地等著他們充當畜力。
坦尚尼亞的土地平坦開闊,來到這裡沒有讓這些移民感到不適,因為第一批移民基本上來自清國北方,那裡也是開闊的平原。
天氣雖然炎熱了一些,但是總比寒冷要好,至於非洲強烈的紫外線對於這些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算不了什麼。
要說新移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連恩斯特也沒想到,或者說忘了交待,那就是東非靠近沿海的地方氣候比較溼熱更適合種植水稻。
可是這些移民大多是北方人,對水稻種植沒有經驗,恩斯特也沒有準備好水稻種子。
倒不是說小麥不能種植,熱帶地區其實可以種植小麥,但是產量不高,熱帶的小麥適合種在高原地區,可第一鎮處在東非沿海的平原。
就比如印度,德干高原是以小麥種植為主,恆河平原則以水稻為主,印度每年小麥產量不比水稻少。
既然如此就暫且用小麥替代水稻種植,不過不再追求產量,種些口糧就行了,其他地區改種經濟作物。
劍麻是黑興根殖民團隊的重點發展作物,後世,地處熱帶的坦尚尼亞是世界知名的劍麻產地。劍麻纖維韌性強,不怕海水侵蝕,是製造船纜、麻袋、地氈的上等原料。
當前時代還是木殼船的時代,劍麻良好的特性加上龐大的市場,使得這種作物的經濟價值正處於上升期,相較於糧食而言,恩斯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種多少收多少。
畢竟糧食市場的開拓是漫長的過程,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還是農民,規模最大的產業也是農業,各國都有自己的糧食產業,市場競爭烈度可想而知,而且所有主糧都是薄利多銷,不能迅速獲得利潤,這也是美國有那麼多種植園的原因。
而劍麻這樣的緊俏貨就不一樣了,基本上只有熱帶地區才能廣泛種植,而且對降水要求高,畢竟熱帶也不全是雨水充沛的地方,還有熱帶沙漠這種氣候存在。
熱帶雨林也不適合劍麻種植,倒不是說熱帶雨林氣候條件不行,而是開發難度大,單就土地而言,熱帶雨林樹木太多,砍伐樹木就比較困難,小地塊種植的經濟收益又不突出。
而坦尚尼亞就不同,除了氣候條件優越外,土地面積廣闊,尤其是可耕地面積。
後世統計坦尚尼亞國土的可耕地面積可能達到6億畝,佔國土面積的四成還多,能養活4億人。
恩斯特不知道資料怎麼來的,不過自己的前世的親身經歷告訴自己,東非確實適合搞農業。
東非高原面積廣闊,雖然說是高原,但從小生長在華北平原的恩斯特感覺東非和華北很像,也就是東非的海拔高了點,不然在恩斯特眼中基本和平原地帶沒有其他區別。
東非高原最獨特的一點是沒有在沿海形成巴西那種地盾,沿海平原和高原緩慢過渡,經濟腹地條件優越。
所以後世的坦尚尼亞人口分佈十分均勻,不像巴西人口那樣全擠在巴西高原的東南角。
整個坦尚尼亞主體在東非高原上,國內地勢起伏穩定,基本在同一平面,山地分佈在邊境的東非大裂谷帶,比如乞力馬紮羅,那種突然出現在平地上的高聳大山頗為壯觀。
這也是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因為乞力馬紮羅和非洲草原涇渭分明,不像其他地區山脈和平原之間有所緩衝。
不管怎麼說恩斯特認定東非的自然條件優渥,唯一制約土地開發的只有水資源,前世的坦尚尼亞農業困局,就在於此。
缺乏水利設施和儲水的水庫。雨季大量降水白白順著河流匯入印度洋沒有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