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第1/2頁)
珞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荀同慶一點也不否認自己對這個姓沈的年輕人從一開始就具有很大的偏見,從其李鴻章義子的身份到從頭到尾的&ldo;假洋鬼子&rdo;做派,都讓荀同慶和他的清流派成員覺得稱之為&ldo;敗類&rdo;亦不過分,不過他開始並不覺得自己帶著這樣的偏見有什麼不對,他有&ldo;充分&rdo;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正所謂&ldo;物以類聚,人以群分。&rdo;這個人能跟京城中的洋人們好得像穿一條褲子似的,其品行能優良到哪裡去。
以至於自打這場廷議開始,只要是沈哲講話,荀同慶本能的第一反應不是判斷這個人所說的話是對是錯,而是怎樣去反駁他的觀點,直到此時,荀同慶覺得反駁起來越來越困難的時候,才猛然意識到,眼前這個看上去有些狂傲不羈的年輕人說的話似乎並沒有錯,不但沒有錯,仔細思索一番還覺得似乎是很有道理,心下立刻對此人的印象大為改觀,雖然現在還不清楚這個年輕人的品行怎麼樣,但是至少從他剛才的話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不急功近利,肯辦實事的人,至少他的見識並不淺薄。
甚至覺得朝廷之所以這麼多年來和西洋糾纏不清,就是因為朝廷裡的官員們太怕和洋人打交道,因此一旦出了事端,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求將事態儘快平息而從沒有為真正解決中西關係而做一個長遠的規劃,或許現在的朝廷正需要一個像沈哲這樣不怕和西洋人打交道的人,來和西洋人徹底做個了斷。
荀同慶突然發現,此時此刻他並不像去在腦海中搜遍二十四史找出什麼反例,反倒很想聽聽這個年輕人能說出什麼&ldo;妙計&rdo;。
一個時代的主旋律往往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雖然荀同慶的學識與閱歷都是沈哲遙不可及的,甚至連沈哲自己都沒有要說服這個人的心思和行動,但卻在不經意間已經開始扭轉這位三朝元老的態度,這並不值得奇怪,因為真正起到強大的推動力作用的,並不是沈哲而是後世人們常常說到的&ldo;歷史潮流。&rdo;
如果沈哲可以用他向來敏銳的觀察力注意到此時荀老先生的轉變,再稍稍的推一下波,助一下瀾的話,說不定可以提早打造出一個張之洞式的人物,可這項行動卻偏偏不在他的計劃之內又不在老天給他安排的任務之內,天命有常,連堯舜、桀紂都無可左右起存亡,荀同慶和沈哲就更沒這個本事。
以至於沈哲接下來的話就讓荀同慶對這個少年剛剛建立起來的一點善意消失殆盡。
荀同慶只聽到那個年輕的南方人操著不帶一點南方口音的官話道:&ldo;依微臣之見我大清可暫時不對法蘭西回復,當務之急則是在朝廷和西洋之間建立一個&l;緩衝地帶&r;,避免朝廷的利益與西洋的利益進行直接接觸,務必讓西方人明白,不是朝廷對他們不友好或是不給他們面子,而實在是朝廷也無權干涉,因此就算是給朝廷施加再大的威脅也沒有意義,這樣的一個&l;緩衝地帶&r;一旦形成,不但法蘭西的問題迎刃而解,也省去了日後與各國之間的麻煩。&rdo;
沈哲說話總是要夾帶一些讓人云裡霧裡的新鮮詞彙,經常與其接觸的同治皇帝和他叔叔恭親王早已習慣了。
載淳雖然不是很明白&ldo;緩衝地帶&rdo;一詞作何解釋,但大體意思上還是聽清楚了,想來是相當於兩個國家一旦接壤,只要不是一個極強、一個極弱無論兩國有多文明開化、通情達理也必然會就領土問題產生摩擦,但是如果隔了一片海或者是一個國家甚至是多個國家的話,摩擦發生的機率就要小得多,這就好比三百來年前當歐洲人還執著而頑強地在大陸另一端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和地中海那個大池塘的時候,中西關係是很和諧的,但一到他們跨越了大西洋,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