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人性善惡 (第2/2頁)
佩奇倒打一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孟子自然更勝一籌,勝了辯論。
如今熊槐再度引出這個話題,而且還提出了性惡論,讓人登時心神大震。
“性惡?”孟子眯起了眼睛,眼中是滿是警惕,顯然性惡論與他的性善論針鋒相對,楚王顯然是有備而來啊!
熊槐繼續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沒有多說,“人之性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又說:“人之學者,其性善。”
熊槐沉聲道:“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孟子沉吟不語。良久,他哈哈一笑,“聞楚王之言,觀楚國之政,老夫知之矣。只是法家無情,霸道難續,望楚王深思!”
孟子是儒家,熊槐用人性本惡反駁他的人性本善,在他看來就是反對儒家,放棄了王道。雖然列國也少用儒家和王道,但楚王效仿秦孝公發求賢令,顯然有變法的意圖,孟子便以為楚王欲效仿秦國,任法家,行霸道。
熊槐搖搖頭,朗聲道:“寡人深知儒家之理,夫子之願,寡人也知王道之好,只是千人千面,萬人心不同,這世道若夫子般賢達的又有幾人?是故寡人治國,理萬民以王道,予諸侯以霸道,繩之以法,非王非霸,亦王亦霸!夫子以為如何?”
孟子盯著楚王肅然的臉久久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