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走了一路,看了一路的乞丐。走到山西境內,衣衫襤褸跪地乞討的尤其多。武則天終於忍不,問娘:&ldo;前年我還聽爹講過,中原富庶,可無憂。詔敕上也道&l;倉廩足實,黎民安樂,外戶不閉&r;。往日在荊州府衙,亦不見有乞討者,我還信以為真。卻不知,這一路都不見民富,惟見乞討,何也?&rdo;
何也?為上者,從來用的就是另一套話語也。
娘說:&ldo;府衙裡來往的,儘是大僚,哪裡能見著乞丐?出了州縣衙署,還不都是這樣子?&rdo;
武則天那時還較為天真,疑惑道:&ldo;今日不是明君在位麼?莫不是州縣官員剋剝百姓,阻塞皇恩?不知今上可有耳聞?&rdo;
旅次見聞,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她後來執政時,經常作態考察民情,鼓勵農桑,又心狠手辣地殺貪官,除了權謀上的考慮之外,憐憫民生的心結也是一大因素。
路途上顛簸了一個月,總算到了地方。武士彠的葬禮還挺隆重,朝廷派來了使者,幷州、文水的重要官員齊集。但是京中往日有過交往的朝官、貴戚卻來得寥寥。世態炎涼,這也不怪。過去高祖在,武士彠畢竟是從龍舊部,人家多少得給點兒面子。現在進入新時代了,人也不在了,誰能真正緬懷一個&ldo;四民之末&rdo;的商人?
葬禮一畢,大都督李勣也就再不來關照了,州縣諸官更不似往日那樣殷勤趨奉。楊氏心裡不是滋味‐‐成功者,在一個勢利社會裡,真是死都死不得呀!
從小康家庭走入困頓,這種刺激最能催生非凡人物。父親身後的蕭索,不能不在武則天心裡烙下印跡。
外面如此,家裡也不平靜。元慶、元爽依例在家守孝三年,和後媽的接觸就頻繁了。據《舊唐書武承嗣傳》載;&ldo;士彠卒後,兄子惟良、懷運及元爽等,遇楊氏失禮。&rdo;《新唐書武士彠傳》也說:&ldo;諸子事楊不盡禮,銜之(楊氏恨他們)。&rdo;
武惟良、武懷運,是武士彠二哥的兒子,他們和元慶、元爽一樣,對武士彠娶的這個後老婆都不太感冒。武士彠活著的時候,元慶、元爽誰也不敢跳,老爸一死,他們就按捺不住了,可能是對後媽多有頂撞、或者不理不睬。
這時候的楊氏萬念俱灰,原本想長期禮佛,為亡夫祈福,以這種消極態度打發餘生。但看到武家子侄如此猖獗,便感到對武則天三姐妹的命運不能不管。
楊氏是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女人,想到做到,遂決定攜三女到長安去投親。瘦死的駱駝怎麼也比馬大,宏農楊家的人,不能在這裡被土老冒欺負!
武則天深為母親的遭遇不平,對他的兩個兄長也是&ldo;銜不置(恨個沒完)&rdo;。雙方結下的樑子,糾葛日久。等到武則天當了皇后以後,武家兄弟仗著是功臣之後,仍不買帳。武則天母子哪裡會饒了他們,安個罪名就把他們給統統幹掉了‐‐我讓你們狗眼看人低!
把這些兄長們除掉後,武士彠的爵位,寧肯給了大姐之子賀蘭敏,也不給元慶和元爽的兒子。後來楊氏死後,也不葬在文水武氏祖塋,而是葬在了楊達的墓旁邊。
與武家親族不兩立的這種心態,甚至也影響到武則天做了大周皇帝之後的立嗣考慮,這當然都是後話了。
到長安後不久,大姐嫁了人。二囡這年14歲,也是待嫁之齡了。似乎她的命運也就是找個好人家,做個內當家的,終其一生。
可是,一個機遇突然降臨了,說不上是好還是壞。武則天勇敢地迎了上去,一腳就踏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若干年後,她在這條路上每走的一步,都會讓大唐的土地狠狠顫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