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然早晚要變,還拖著幹什麼呢?
這簡直就是言論上的逼宮了。
出乎意料的是,武則天並未治他的罪。‐‐我可以不聽你的,但是你儘管說。
古代君主,有此雅量的,不多。
確實,一個坦坦蕩蕩的社會,就不該有那麼多關於說話的禁忌!
江河滔滔東流而去,它絕不會因為某個強勢人物的好惡取捨而西流;硬要讓它西流的話,少則十年,多則九十年,它終歸要掉頭而東!
武則天在暮年,內心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她已經知天命、已經耳順、已經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該發生的必將發生。
她選擇了讓李顯做太子,而沒有讓李旦做太子,也就是意味著她全都考慮成熟了。李顯雖然任性,但畢竟有一點兒剛烈之氣,比文弱的李旦更適合做未來天下的主人。
到此為止,除了她本人的皇帝名號和大周這個新國號,一切都已經不逾矩了。此後的天下,究竟屬誰,武則天不再去考慮了。
她只想做個百事無憂的富家婆。
可是,她能安安穩穩當個富家婆嗎?
38、女皇驚起時見到的是滿院兵卒
在武週末期,急劇扭轉歷史方向的的,是一位80歲的老人‐‐張柬之。
耄耋老人以莫大的勇氣和智慧扭轉歷史方向,這樣的事,在歷史上不乏其例。當代人中,大概有半數以上都曾親歷過。
這不是什麼奇蹟。
是因為他順應了歷史大勢和人心。
不是偉人拯救了人民,而是人民成就了偉人。這個因果關係,不能弄顛倒。
上一節所提到的平民蘇安恆,就已經說出了真理:&ldo;天意人心,將歸李家&rdo;。而在河北禦敵時,太子李賢的大旗一豎,就有幾萬人踴躍參軍,則是對這個真理的印證。
這和前面的敘述似乎有一些矛盾。不是說,武則天時期國泰民安麼?不是說武則天為廣大下層寒族開啟了上進之門麼?不是&ldo;薄徭役&rdo;是武則天一貫的國策麼?
為何人心還要思唐?
這是因為:首先,國泰民安是從貞觀年代延續下來的,人們至今仍感念大唐。其次,高宗時期雖然災害連年,但並沒有大的政策失誤,同時還完成了堪與太宗比美的開疆大業,人們覺得革命的理由不充分。其三,大唐沒有武周時期的酷吏和殺戮。一個製造了大量冤案的政權,無論如何不能獲得人們的原諒。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臣民在文化觀念上不能接受女人當皇帝,這件很彆扭的事,實際上顛覆了人們的信仰所在‐‐儒家觀念。華夏民族是無神論民族,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神聖化的理論來做精神支撐,否則全體民族都將陷入迷惘和道德淪喪。
由於這些原因,無論是平民的樸素感受,還是士大夫的忠君觀念,就都和最高執者別著一股勁兒。
這就是蘇安恆所說的&ldo;天意人心&rdo;。
大家想不通:一個為實踐所證明是很好的政體,為什麼不去實行它、或者為什麼要提前結束它?
人們這種情緒的積累,潛藏著巨大的政治能量。它無時無刻不在醞釀,要挑選一個代表者來完成打破現狀、撥亂反正的大任。
就在武則天與大臣和解、倦於政事的六年多時間裡,由她親手培植起來的一批正直大臣卻在悄悄地醞釀著政變!
這真是一個很幽默的背謬:她要做一個好皇帝的時候,人們就不想讓她做皇帝了。
起決定作用的是狄仁傑。他在武周後期獲得了女皇的莫大信任,卻不動聲色,在隱蔽地做著為大周掘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