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頁 (第1/2頁)
微雲煙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道門呢,情況就不一樣了,佛門裡頭,很多高僧都是草根出身,他們甚至未必有多少文化,因此,佛經什麼的,拗口的也可以有,但是,更多的還是那種比較簡單易懂的,讓這些僧人可以循序漸進。而道門,從成立以來,就是精英化的作風。老子是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道門的另一個代表是軒轅黃帝,乃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以至於如今的王室,別管怎麼改朝換代,追溯之下,都是軒轅黃帝的血脈。軒轅黃帝當年何等文治武功,自然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即便是如今,黃帝內經也被學醫之人奉為圭臬。
道門在傳承的過程之中,有名有姓的幾乎都不是底層出身,南華真人莊子也是貴族,要不然也不至於能被舉薦做官,無非就是他不樂意而已。漢室初期以黃老治國,可以說,漢朝開國前面幾十年,黃老一派都是處在權勢這個金字塔的頂端。等到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之學不再是顯學,而是向著宗教化發展,但是依舊是許多家族乃至閥閱的傳承。像是東漢末年,太平道大賢良師也是得了南華真人的傳承,他自身也不是真的寒門出身,五斗米教,天師道什麼的也是從那個時候傳承了下來,等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道教在佛教的刺激下正式成立,道教的代表人物,無一不是當時的精英,出身也絕對不低。道教那個時候,主要的傳承方式還是家族傳承,加上魏晉時候清談的作風,大家都喜歡玄而又玄的東西,道教的經義也是在那個時候基本形成,最終,各家傳承的經義說得好聽點是玄奧,說得難聽點就是純粹難為人。一條經義,放在這一派是這個解釋,放到另一個人嘴裡,又是另外一個解釋,都能說得通,至於評判標準嗎,呵呵,還真沒有。
道門那時候跟佛門辯經,多半都是輸家,偏偏最終還是沒有吸取經驗教訓,依舊喜歡玩高屋建瓴,雖說一直保持著影響力,但是也就是那樣了,不得不走上層路線,暗中鼓動滅佛,反正我說不過你,爭信徒爭不過你,那我就從物理層面上毀滅你!
也虧得佛門也是狗改不了吃屎,總是廣收門徒,兼併土地,還公然放高利貸什麼的,可謂是生財有道,誰家喜歡看到一個佔據了大量財富,還不需要服徭役納稅的宗教呢,一兩個也就算了,偏偏佛門勢力膨脹速度一向很快,一旦膨脹得超過了皇帝的底線,都不用道門如何挑撥,上面就會琢磨著滅佛了。
不過如今嘛,佛門自個不爭氣,將自個的名聲臭掉了,總要等到風頭過了,才能出來,只是如今,情況又是不同了,丹鼎宗跟符籙宗還有妥協的餘地,佛門可沒有。佛門給的是虛幻的希望,符籙宗給的是真實的好處。中原百姓求神拜佛最是講究實際不過,沒有好處,有什麼值得信奉的。
丹鼎宗為了是否要給顧衡觀看自家根本典籍的事情,也是討論了半天,最後才算是達成了一致,只要顧衡不將自家根本典籍洩露出去,那麼,就當顧衡是自家弟子一般看待了,甚至,他若是能夠解決丹鼎宗的傳承問題,給顧衡一個客卿長老的名分也不是不行。
因此,顧衡不久之後,就得到了丹鼎宗各個支脈送過來的根本典籍,甚至有南宗六祖的手書,這些可是戰亂的時候,南宗的弟子費盡心思儲存下來的,丹鼎宗幾個支脈之間尚且不願意互相交換,如今卻都落到了顧衡手裡。
透過那些很多時候都顯得佶屈聱牙,雲裡霧裡的文字,顧衡卻是真正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一定的智商,那真是不要想著去修道,三年能出一個狀元,但是未必能出一個能解讀道經的人。
之前道門之中有人跟門下弟子開玩笑,你不是修道的料,連道經都讀不懂,不如收拾一下行李,下山考狀元去吧!這其實也凸顯了黃裳的難得,黃裳那真是天生的修道種子,修訂一下《萬壽道藏》,就自行領悟了道門玄功,要不是當年道門不知道黃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