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欣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法常,中國南宋畫家,僧人。號牧溪。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3世紀60~80年代之際。擅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其畫於秀逸清冷中透出禪意,有&ldo;純是禪機&rdo;的評價。
相傳法常與當時日本派到中國學習佛法的聖一國師同門。他的部分作品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繪畫影響很大。現在日本珍藏有他的《羅漢圖》、《松樹八哥圖》和《觀音圖》、《猿圖》、《鶴圖》(這三幅為一套,被視為法常的代表作)。國內還有他的《寫生蔬果圖》(故宮博物院)、《花果翎毛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等。
後文提到的就是《猿》,其為絹本墨筆淡彩,縱1733厘米、橫993厘米,現為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
注釋30: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命在成都雕版大藏經,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雕版完成,後運至開封印製。因雕於開寶年間,故稱&ldo;開寶藏&rdo;,又因成於蜀地,也稱&ldo;蜀藏&rdo;。這是我國最早雕刻的一部佛經,無論在佛教史還是印刷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此後,歷代各朝先後有二十多部這種官刻、私刻版本問世。而&ldo;開寶藏&rdo;版本早在元代就已經散佚,國內現存有兩種宋本殘卷。
北宋官辦大藏經成書後,還傳入了朝鮮、日本等國,可以說,&ldo;開寶藏&rdo;是後代國內及海外各種大藏經的祖本。
北宋官辦大藏經全藏有1076部,5048卷,裝為480函。當時以千字文的&ldo;天地玄黃&rdo;等字為標號,所以文中說&ldo;玄字號&rdo;。
注釋31:
《五卷書》是古印度故事集,最早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流行較廣的版本為12世紀一耆那教和尚所編訂。因其有5卷,故而得名。
《五卷書》裡面的許多故事,已經進入歐洲中世紀許多為人所喜愛的故事集裡,如《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五卷書》對中國文學有較大的影響,據有人初步考證,在中國民間故事中,來自《五卷書》的故事就有23個。在漢譯佛經裡面,可以找到不少《五卷書》中也有的故事。如小說中所說的海怪與猴子的故事,又見於漢譯佛經《六度集經》卷三十六,《生經》卷十、《佛本行集經》等。
《五卷書》的結構很奇特,即由若干個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這是古印度文學的一種獨特形式。很多佛經故事的結構也脫胎於此。這種結構也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小說創作,比如《西遊記》就明顯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後文謝惠仁說《西遊記》與《五卷書》淵源不淺。
注釋32:
那爛陀寺: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的著名寺院,是古印度規模宏大、水平最高的學府,尤以其中的佛教寺院和佛學研究著稱於世。12世紀被毀。
無遮會:梵文音譯&ldo;般遮於瑟&rdo;,意謂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發揮。中國的無遮會始於南朝的梁武帝。7世紀時,戒日王(590年‐647年)邀請中國的玄奘法師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曲女城,古代中印度的城市和國名,在今勒克惱,是7世紀上半葉印度戒日王的都城)。據《三藏法師傳》卷五,到會者有十八國王,大小乘佛僧三千餘人,那爛陀寺僧人一千餘人,婆羅門等外道三千餘人。
注釋33:
&ldo;三藏&rdo;是佛教典籍的總稱。藏的原意是盛放東西的筐,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意思接近於&ldo;全書&rdo;。&ldo;三藏&rdo;是指經、律、論三個佛典部分。精通&ldo;三藏&rdo;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