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那些年的文人才子(三) (第1/2頁)
騙子走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似乎每一次的變法觸動的都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商鞅變法如此,屈原變法亦是如此,貴族的特權被削弱了,他們感覺到了冒犯,他們不允許改革,於是乎便一個勁的對著楚懷王吹耳邊風,不斷的派人遊說,使得楚懷王猶豫不決,對於是否變革左右搖擺。】 秦朝。 是如此!所以孝公逝世後,商鞅下場悽慘。 嬴政默默的點了點頭,今日又是為商鞅惋惜的一天。 戰國時期。 楚懷王心中一個咯噔,他真的是那麼心志不堅的人嗎? 【在楚懷王左右搖擺的時候,變法按部就班的進行著,且頗有成就,這使得世家大族迫切的想要拔除屈原這根眼中釘,不斷的有人進著讒言。】 【“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上官大夫如是說,大概意思是說屈原每制定出一條法律,就誇耀自己的功勞,百姓們為其歌功頌德,只知屈原,而不知國君了。】 【楚懷王一聽很是生氣,明明是我倆一同制定的法令,怎麼全成了他的功勞了呢!楚懷王心中是越想越不是滋味,便慢慢的疏遠了屈原。】 【而此時的屈原正拼盡全力的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鬥爭,殊不知他的國君已經背叛了他,悄無聲息的對他產生了芥蒂,沒多久,他就被罷免了左徒之官,給了他一個三閭大夫的官。】 春秋時期。 沉默是今日的楚國大殿。 被點名的個個都垂著腦袋,尤其是那些世族,譬如上官大夫,此刻惴惴不安,天幕直指他進讒言,也不知道王上如何處置於他?畢竟此刻的王對屈原還是寵信有加的,再加上天幕對於屈原的推崇,他們直覺危。 同時他們對於天幕也很是怨憤,為什麼會有天幕這麼一種東西呢?為什麼要將他們的未來給曝光? 楚懷王默默的看了一眼屈原,竟生出了些許的心虛,他欣賞屈原的才華,那是毋庸置疑的,他也想說他是堅定的站在他那邊的,可是他深入想了想,若有人不斷的在他面前唸叨某事,他似乎真的會信以為真,被其所動搖。 面對國君投來的目光,屈原呈現出一臉的堅毅,只是內心有著失望,原以為他的國君與他志同道合,原以為他們能夠共同改革,把楚國變得富裕強盛,可這一切竟是他一廂情願,那所謂的信任,是隨隨便便幾個人,幾句話就能夠打破的。 【三閭大夫,那是個什麼樣的官職呢?那就是專門掌管宗廟祭祀之類的,那就是一個閒職啊!】 【屈原一腔抱負付諸東流,我願為君流盡最後一滴血,奈何君不容他啊!那種有力無處使的感覺,使他愁悶難消,氣勢恢宏的祭祀詩歌—《九歌》大概就是在這時候出世的,清新悽豔,幽渺情深,多寫人神之戀,其間充溢著浪漫主義色彩。】 【隨著屈原的被貶,變法失敗,先前的努力,頃刻間化為烏有,而張儀的到來更是給了楚國一個重擊,楚懷王輕信張儀所說的割讓六百里,從而斷絕了與齊國的交好。】 【所謂貪小便宜吃大虧,說的就是楚懷王這種人,他想要回商於之地,可是他也不想想到了別人手中的地豈是那麼輕易便能吐出來的,僅憑他人的三言兩語,他便信了?主播只能說楚懷王的腦子也是不太好使,偏聽偏信,前腳信了奸佞之言疏遠屈原,致使楚國變強之路失敗,後腳又信了張儀之言,致使齊楚之盟不再,而地自然也是沒能要回來,得不償失也!】 戰國時期。 被曝了那麼多資訊,楚懷王難免有些愣神,他是不會承認天幕說的腦子不好使的,頂多是把人性想的太好了,沒往欺騙的層面想,但同時他也是多了幾分反思的,從此刻開始,他一定會堅定不移的變法,他定不會再被張儀的三言二語給忽悠了。 【楚懷王輕信的結局可想而知,可是事已至此,他憤怒又何用,哪怕撕破了臉皮,這地還是歸屬秦國的,只不過秦楚關係算是徹底破裂了,再加之楚懷王不聽勸的一意孤行的要攻打秦國,以致漢中失守,楚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戰國時期。 屈原默默的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