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南越建國 (第1/2頁)
盲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著人民軍與歐洲聯軍達成共識,這片受戰火蹂躪的土地,也終於迎來了和平。
在馬超的精心謀劃下,南越建國計劃也被提上日程,一個嶄新的國家,即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誕生。
天元三年八月一日,金風送爽,晴空萬里,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
印度中北部十七個種姓的代表,都是身著盛裝,心中充滿了忐忑與期待,從各自的聚居地趕來。
歐洲八國的使者們,也帶著各自國家的國書,齊聚在德里城中,來共同見證一個嶄新國家的誕生。
這一日,德里城被正式更名為新德里,城中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數萬人集聚一堂,來參加南越國的建國大典。
伊寶忠身著華麗的黑色蟒袍,金色絲線繡制的蟒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彰顯著君王的尊貴與威嚴。
他頭戴一頂銀白色王冠,鑲嵌著璀璨奪目的寶石,在陽光的折射下閃耀著七彩光芒。
伊寶忠手握代表王權的象牙手杖,穩步登上高臺,神色莊重肅穆,親手焚起黃紙,昭告天地。
在王宮中,伊寶忠端坐在王座之上,接受十七個種姓代表的臣服之禮,與他們鄭重約法三章:
“殺人者償命;淫盜者判刑;害人者重罰。”
這三條簡明而有力的法規,將成為南越治國的重要依據,為這個新生國家奠定秩序的基石。
伊寶忠在接受歐洲八國使者時,當眾公佈了南越國的外交、政治、商貿、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國策。
馬超作為中華帝國的皇帝,以及南越國的建立者,始終端坐在至高無上的龍椅上,見證著伊寶忠按部就班的完成建國大典,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期望。
待印度次大陸上的喧囂漸漸散盡,馬超決定率領人民軍返回河套,去繼續追逐他心中的終極理想。
此次返程,馬超並未選擇來時的舊路,而是在警衛團和黃埔學員教導團的保護下,出人意料的選擇了走拉達克山口。
計劃經青藏高原進入西域地區,馬超要實地考察漢人在那邊的定居環境,以及安西城的建設情況。
安西城是七年前,伊寶忠率領第一軍征服西域後,在原有漢人屯田點的基礎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起來的一座宏偉城池。
定西城規模宏大,可容納十多萬人生活定居,被馬超設定為西域地區的政治、商貿、文化中心。
只是由於西域地廣人稀,資源相對匱乏,建設條件艱苦,所以這座城池的建設週期為十年,是西域地區唯一一座擁有高大城牆的城池。
梁江濤、劉佳將率領第四軍團和第五軍團,以及兩萬多工程兵運輸隊,沿著出征時的原路返回河套。
他們此行責任重大,攜帶著人民軍在戰爭中,繳獲到的大量歐洲聯軍武器。
這些武器裝備中,絕大部分都是銅製燧發槍和滑膛炮,在這一時代中也算是先進武器了,將大大提升河套地區的軍事力量。
馬超在深思熟慮後,給南越國和中亞國,各自留下了足以武裝起兩萬人的武器,幫助這兩個新興國家鞏固國防,剩餘的全部運回河套。
他要利用這些武器,重新組建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為即將展開的南下戰爭做好準備。
如今,明國內亂愈發嚴峻,就猶如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難以再被平息。
馬超深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三百年後史書上那些驚心動魄的記載,即將要在現實中上演。
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必須為南下的統一戰爭未雨綢繆,做好周全的準備。
徐小虎和伊寶忠,懷著對馬超的敬意與不捨,執意要為他送行。
當他們進入帕米爾地區後,眼前的美景讓眾人不禁為之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