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第1/2頁)
瀟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過休養,李牧看看條件成熟了,於是挑選出戰車一千三百輛,好馬一萬三千匹,力能破敵擒將的勇士五萬人,胳膊粗的射手十萬人,一番奮戰,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史書上說:&ldo;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rdo;,可以算是殺人盈野了。低沉的秋風嗚咽著,滿地的殘骸斷肢使李牧的心中一片憮然。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的,&ldo;為什麼&rdo;的問題還是交給哲學家去處理吧。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趙境一步。
公元前233年,李牧奉趙王遷命令前來抗擊西邊的秦人。
李牧的這近二十萬北軍,按劍荷戟,排成長隊,邁著雜沓的步伐,蜿蜒在河北大地上。頭頂上,一塊脊背隆起的雲團,看見這些士兵一路向南,去趕赴國家的救亡。他們中的大多數將在未來幾年中失去生命。
李牧到達邯鄲以北的石家莊地區,依託宜安等重要據點築壘,與洶湧而來的秦軍對峙。李牧又拿出後勤主任的招術,指揮大家加緊修築工事,以誤導秦將桓齮。桓齮感到,李牧很可能是在仿效長平之戰中的廉頗,堅壁不戰、消耗秦軍。於是他微微一笑,決定分一部分兵力離開李牧所堅守的宜安,改去襲擊趙軍的另一個據點肥下(河北晉縣),引誘李牧出來救援肥下。只要趙軍一上路,秦軍就可以一擁而上,與之展開決戰。
桓齮的這種思路,用現代軍事理論講,叫做調動敵人,這大約是攻城不逞時誘敵出戰的必然選擇。
看見秦軍襲擊肥下,趙蔥提議派兵前往支援。李牧制止說:&ldo;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受敵人調動的意思),兵家所忌。&rdo;
於是趙牧拒絕支援肥下,而是按著軍事地圖分析道:&ldo;秦軍離開大本營,分兵襲擊我肥下,大本營必然空虛。我們若傾巢而出,襲佔秦軍大本營,則桓齮成了孤魂野鬼,不逞之徒,我們可以重創秦軍。&rdo;
趙軍的行動出乎秦軍意料,一舉佔了秦軍在宜安城外的大本營。然後李立即分出左右兩翼,機動地迎擊從肥下方面撤回營救大本營的秦軍,在路途上展開激戰。
李牧的北方趙卒戰力悍猛,他們奮勇當先,殺入敵陣,白刃翻飛。而且這些趙卒中含有較多騎兵,騎兵結隊衝鋒,氣勢磅礴,人畏其猛,莫敢對當。經過反覆激戰,秦軍大敗,近十萬秦軍盡被殲俘於宜安附近,史稱&ldo;大破之&rdo;,實乃秦軍百年戰史上的一次大傷亡。
喜訊傳到邯鄲,趙人同聲慶祝,趙王遷嘉獎李牧,封之為 武安君。至此,戰國歷史上受封&ldo;武安君&rdo;者計有四人:張儀、蘇秦、白起、李牧。李牧挽狂瀾於既倒,豈不壯哉。
所謂&ldo;武安君&rdo;,就是一種封君,意思是&ldo;以武力安撫天下&rdo;。
147、李牧之死
李牧風馳電掣,一再擊破了秦人的進攻。但是李牧真能力挽狂瀾嗎?不能!李牧雖然一再戰勝,但兵力的損失是很嚴重的(據說喪兵數十萬),地盤也越打越小,就剩邯鄲地區碩果僅存了。
確實,決定戰爭全面勝負的是綜合國力,趙國國力已然不濟。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但並不意味著趙軍不死人,趙國的糧食物資不消耗。而這種消耗,對於一個臨近全面崩潰的虛弱的國家,無疑是致命的。今天我們看見許多企業加速膨脹,然後迅速陷入困境,道理大體與此相似‐‐現金流加速枯竭。
公元前230年,邯鄲地區發生特大旱災,土地寸毛不生‐‐秦國人可以趁機滅趙了。但這還不是秦人攻趙的最佳時機,一定要等趙人再餓上一冬,餓到次年肚子半透明的時候,秦軍才揮動了數十萬之眾,以王翦、楊端和、李信為統率,分三路對趙國發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