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雲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多寺觀也是希望年老的宦官將其作為退養之所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宮裡宦官基本上都有積蓄,另一方面則因宦官與皇親國戚、高官顯宦都有關係,寺觀裡收容幾個過去稍有權勢的宦官對於寺觀自身而言有益無害。再是有權勢的宦官出宮後,還可以用僧道的身份與顯要人物接近,而且他們身為閹人,同顯要的內眷接觸更方便,更讓顯要們放心。如此一來,寺觀的發財之道就更多了。
歷史上也有一些王朝為了避免洩露後宮隱私,明確規定年老的宦官不許回家,而是將其一概遷至寺廟,每天燒香度日,由宮中供給其衣物柴米,終其天年。明代的北安門裡還設有安樂堂,專門安置有病的宦官,並在這裡為病歿的宦官料理後事。在此入殮後出北安門,到西直門關外的淨樂堂焚化。一些沒有親屬的宦官、宮女,在淨樂堂焚化以後,就將骨灰存放在塔下。
清代的宦官有退休制度,除極少數立有殊勛的宦官可以在宮中榮養外,年老或生病的宦官必須離宮。其中一些上層宦官透過貪汙受賄、敲詐勒索以及賞賜等各種渠道聚斂了大量的錢財,出宮之後自是衣食無憂。清末著名權閹李蓮英在家鄉置地三十六頃,珠寶金銀不可勝計,並在北京購置房產七八處。在他死後,四個繼子除每人都分得白銀四十萬兩外,又各分得珠寶一大口袋,其他各房侄子分得二十萬兩,兩個繼女也各分得現銀十七萬兩。統算起來,僅分掉的白銀一項,即達三百四十多萬兩,可見其錢財之多。李蓮英的墓地在京城德勝門外,修建極講究,據說安葬後封頂時,用的是沙土、白灰、黃土和以蛋白、糯米湯灌漿,以至於當年德勝門外方圓十多里之內雞蛋都被買個精光尚不足用,而蛋黃則隨地丟棄。時值陽春,滿地的蛋黃很快就變質了,臭氣熏天,弄得當地百姓幾年內看到雞蛋就想吐。
繼李蓮英任總管太監的小德張,財富又遠在李蓮英之上。他不僅在其原籍及天津、北京購置大量田產、修建樓房府第,而且還以巨額銀兩開設當鋪、綢緞店、洋貨店,併兼任致中銀行的常務董事。小德張憑藉這些錢財,出宮後在天津過了幾十年頤指氣使的闊佬生活。據說他在天津鄭州道蓋新房時,曾對施工的匠人們說:&ldo;你們要把地基打牢,打一寸厚我給一寸厚的洋錢。&rdo;工匠們當然樂於從事。每天下午二點,小德張準時前去檢視,隨身攜帶銀元若干,覺得滿意便把銀元撒到地基坑中,任由工匠自分。這所樓房於1924年建成,樓內地板都是軟硬實木鑲嵌,花紋圖案相當精美,室內陳設更是富麗堂皇。小德張家中除僱有管事、帳房、門房、廚師、雜役、女僕之外,還有四五名小太監,專門負責替他燒煙、倒茶、擺飯、招待來客等事。除了他母親外,舉家上下都要稱他為&ldo;老爺&rdo;。每次吃飯時,家人必須雙手捧碗向他請安,口稱:&ldo;謝老爺賞飯!&rdo;他平時也無事可做,常以寫字作為消遣,另外還養魚、養花,並養了幾隻哈巴狗。小德張信奉的是道教,早在宮中時,便常常到萬壽山對面的寶珠寺去靜修。居家後每逢道家節慶之日,也戴上道冠、穿上道服,盤膝靜坐。
崇信佛道與宦官末路(2)
像李蓮英、小德張之類,能在出宮後過上如此闊佬的生活當然是極少數,而在宮裡一輩子沒混出名堂的普通宦官寺觀也不願意收留。為瞭解決晚年貧苦無依的問題,清朝乾隆年間,乾清宮督領侍劉鈺、副領侍蕭雲鵬等九十一人曾成立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由入會宦官捐募一部分銀子,在北京南郊置地二百多畝,並規定入會的宦官先交上白銀百兩,三年後便可到養老義會所屬的寺觀養老,吃住不用再付錢。可見,這類自養組織是以宦官身有餘錢為前提的,並部分地改變了這些人晚年孤苦無依的窘境。
然而更多的宦官在年輕力壯時往往因心情苦悶而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