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雲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宮廷中蹴鞠最為興盛的時期應屬宋代。自開國皇帝趙匡胤到著名的亡國之君宋徽宗,歷代君主都喜歡蹴鞠。元代錢選所作《宋太祖蹴鞠圖》,生動地描繪了趙匡胤與大臣趙靈、趙普一同踢球的場景。施耐庵著《水滸傳》中曾有京城潑皮高俅因踢一腳好球而官至太尉的情節。這當然經過了藝術的加工,但宋朝徽宗時,宮廷中確實風靡蹴鞠,而且歷史上也確有高俅此人因陪侍徽宗踢球而得到多次提拔的記載。
明代的帝王也喜歡蹴鞠。史載,有一個名叫王敏的軍卒,因擅長蹴鞠而被明宣宗相中。王敏隨即被強行閹割,成為隨侍左右的內侍,在宮內專陪皇上蹴鞠。但需要提及的是,宋、明以後的蹴鞠趨於單純地追求花式的繁雜,比賽也多改為單球門或不設球門。據明代汪雲程《蹴鞠圖譜》載,當時的花式有&ldo;三截解數&rdo;、&ldo;成套解數&rdo;及&ldo;坐地解數&rdo;。其中三截解數共有上、中、下近五十種玩法;成套解數則把球法分成十一套。顯然這一變化使之離競技體育越來越遠,而朝藝人表演或玩樂休閒的方向發展了。
擊鞠從起源上說比蹴鞠略晚,類似於當今的馬球運動,即在馬上持棍擊球。這項運動在漢代宮中及城市中就已常見,但所擊的球最初是皮革製成,因而稱&ldo;鞠&rdo;,後來才漸漸演化成中間掏空,外塗朱漆的木製球,擊球的鞠杖也是木製的,杖頭呈月牙狀。擊鞠在唐代成為&ldo;風俗相尚&rdo;的大眾化體育活動。當時不僅在宮城及禁苑裡都建有打球的場地,而且在京城長安及地方郡縣城市的空地上也往往修建球場。唐人李廓的&ldo;長安少年行&rdo;一詩,描寫當時的京城少年愛好打球、打獵,其中有&ldo;長攏出獵馬,數換打球衣&rdo;等句。唐朝大文豪韓愈詩云:&ldo;汴泗交流郡城角,築場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繚逶迤,擊鼓騰騰樹赤旗。&rdo;韓愈詩中所說的是開封的情形。從中既可印證擊鞠運動並不限於京城,也可看出當時的球場大概有千步方圓,地面平整,三面用矮牆圍繞著,另一面建殿、亭、臺之類供助威觀賞之用。詩中的&ldo;赤旗&rdo;是指球門處,一般丈餘高下,多用彩綢裝飾。擊鞠比賽在當時非常普遍,但人數並不固定。唐人有許多描繪擊鞠的詩詞歌賦,展現了比賽者高超的技藝。如&ldo;俯身迎未落,回轡逐旁流&rdo;;&ldo;俯身仰擊復旁擊,難於古人左右射。&rdo;大意是說,擊球手能俯身迎擊空中還沒落地的球,也能忽然勒轉馬頭去追逐兩旁地面上滾著的球,還能用球棍朝上迎擊空中飛來的球,這比古人左右開弓射箭還難。唐僖宗少年繼位,不務政事,專好遊樂、騎射,尤其喜好擊球。他曾自得地對陪侍擊鞠的太監石野豬說:&ldo;我要是應試擊鞠的進士,肯定能中狀元。&rdo;沒料到石野豬應聲回答說:&ldo;要是堯、舜、禹、湯做禮部侍郎主持考試,陛下肯定落第。&rdo;唐僖宗無言以對,只是笑笑而已。
解悶兒的小廝(5)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位擊鞠高手,有一次他率四名選手迎擊吐蕃十人,比賽相當激烈,玄宗馳馬東西驅突,如風馳電掣,所向無敵,最終獲勝。唐玄宗非常喜歡熱鬧,人越多他越高興,因而拔河遊戲在唐朝宮中十分流行,參加者常達千餘之眾,旁邊助威的太監、宮女更是喊聲震天,那場景果真是熱鬧非凡。它用四五十丈長的大麻繩,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在胸前。拔河者分成兩隊,向兩頭用力,在大繩中間拉一大旗為界,把對方拉過大旗為勝。拔河比賽時,常常是旁觀者在旁助威,叫喊聲驚天動地。而兩隊隊員各掛著小索,背著結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地拉,輸者向後卻步,贏者向前挺立。這與今天拔河兩隊面對面向後拉有所不同。唐玄宗還寫過一首拔河詩,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