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呃呃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移民的增加,無疑使得東非殖民地具有了更強的發展潛力,但是,人口增長也加大了殖民地的管理難度,尤其是當前東非殖民地混亂的行政管理規劃,給殖民地管理加大了難度。
這種情況使得恩斯特不得不繫統性的重新規劃東非殖民地的管理機構,設立新的行政治理體系,在新的行政區劃下才能更好的去統計殖民地資料,根據具體情況去實行計劃。
比如濱海區,就是在土地和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後,恩斯特臨時起意設立的當前東非殖民地最高一級別的行政單位。
而索倫湖區,和大湖區是參照濱海區設立,但是他們設立時的規模只相當於濱海區一個鎮的規模。
而當初殖民據點的數量和移民人數都非常少,所以便於統計管理。
現在人口規模達到了,而且一些地區已經發展起來,其中濱海區一個行政單位就相當於東非其他殖民地的總和還多。
而在濱海區,偌大的地方,已經形成了具有三個級別的行政區劃,一個是濱海區,首府在第一鎮,同時也是殖民地最高統治機關所在地。
往下就是第一鎮,第二鎮……這樣的小鎮,人口相對密集。
在第一鎮,第二鎮等小鎮的下面是剛剛佈置好的村落,他們圍繞六個小鎮分佈。
而在其他區域,除了不倫不類的索倫湖區,和大湖區,還有卡龍加,姆貝亞這樣的散亂據點,但他們其實實質上和前三者是一個級別的。
總而言之,就是當前東非殖民地的管理比較混亂,名稱也比較隨意。
恩斯個特在地圖上用鉛筆和量尺描繪了許久後,一份東非殖民地初級行政區劃就誕生了。
首先是東非殖民地的最高管理樞紐,東非殖民地政府,依然被確立在第一鎮,第一鎮被從濱海區裡單獨規劃出來,其中,第二鎮也被劃入第一鎮。
其次是東非殖民地的省級行政區也被稱為大區,被劃分為十塊。
原濱海區改名為上濱海區,以第三鎮(基通加)為行政機關所在地。
在上濱海區的下方自然是兩個將要規劃的新區,一個以魯菲吉河沿岸的魯森帶地區為首府的中濱海省,一個以羅恩羅達為首府的下濱海區。
這三個濱海區自北向南,緊靠著桑給巴爾蘇丹國依次分佈,北部直達肯亞境內,南部與葡萄牙人勢力接壤。
上濱海區往西設立北部高原區,首府設立在卡拉圖。
中濱海區往西設立中部高原區,首府設立在多多馬。
下濱海區往西設立東馬拉維湖區,首府設立在松蓋阿。
在馬拉維湖北部設立上馬拉維湖區,首府在姆貝亞。
然後是東非殖民地圍繞大湖(維多利亞湖)區域,設立大湖區,首府設立在姆萬紮。
索倫湖(坦噶尼喀湖)以東設立索倫區,首府在基戈馬。
而在索倫區和中部高原區中間再設立一個大草原區,首府在塔波拉。
這樣東非殖民地的十個大區級別的行政區劃就完成了。
分別是:上濱海區(第三鎮),中濱海區(魯森帶),下濱海區(羅恩羅達),東馬拉維湖區(松蓋阿),上馬拉維湖區(姆貝亞),中部高原區(多多馬),北部高原區(卡拉圖),大草原區(塔波拉),大湖區(姆萬紮),索倫區(基戈馬)。
然後是城市行政區劃,除了各個大區的首府之外,還會有一些適合人口聚集的地方被劃分為城市,比如位於馬拉維湖畔的卡龍加,因為在上馬拉維湖區已經有了姆貝亞作為首府,所以卡龍加只能單獨劃分為城市。
最後是最基本的村落,也就是自然村,一般由周圍的市鎮作為中心,代為管理。
目前的東非殖民地沒有縣這個行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