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其永遠存在;事在乾隆十四年,具名是&ot;健銳雲梯營&ot;。又於石碉之側修建實勝寺,築了大碑亭,立有巨大四面見方的石碑,刻著滿、漢、蒙、藏四種文字(註:實勝寺非新建,而是改建舊寺,原名錶忠寺、鮑家寺。碑亭很雄偉,可惜已然倖存到最近,卻給拆掉了。),寺之兩翼(從香山循北山往東,為左翼,循西山往南,為右翼)蓋造房屋,以居兵丁。大練兵場中有皇帝閱武的一座圍城式的講武臺,前有黃琉璃瓦的殿閣。 由此可見,這是個很大的嶄新的營盤,其中成員都是八旗兵將,絕不會包括著內務府包衣人在內,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組織,無由淆混互動,曹雪芹由城內流落西郊,如何會選取到這樣的地方?--即使他自己&ot;願意&ot;,這種地方也不會容許閒人入居的。 勉強尋找制度上的可能性,則只有兩個:一是乾隆十七年曾在健銳營屬下增設&ot;養育兵&ot;百名,上三旗、下五旗各五十;所謂養育兵,是由雍正初年興起的一種&ot;制度&ot;,目的是藉以收容貧窘至&ot;不能養其妻子&ot;的閒散滿洲和八旗人,每月給銀三或二兩,至乾隆十八年增額減餉,改為一兩五錢;名為&ot;訓練藝業&ot;,實際是一種救濟辦法。其二是健銳營於乾隆十八年增設了水師教習、漢侍衛十人,又有從外地選送來的水手數十名,附隸於內務府正黃旗旗鼓佐領下(即看作為包衣的身份)--這是健銳營中唯一和內務府在制度組織上發生關係的一個&ot;點&ot;。曹雪芹如進入健銳營(傳說中以曹雪芹到此為乾隆十六年前後的事,年月較為接近),恐怕只有是這種機會;而就&ot;養育兵&ot;和&ot;水手&ot;二者來看,當然以前者或能稍合曹雪芹的身份。而傳說中又毫不及此,卻說是因犯罪而撥歸健銳營(註:張永海傳說,有名鄂比者,住健銳營廂白旗。未知確否。為雪芹貧中義交。參看舒坤批《隨園詩話》:&ot;鄂西林(鄂爾泰,著名滿洲宰相,以詩獄獲罪之鄂昌即其侄),詩學家傳;公子鄂容安,字修如;鄂容安之弟,十二公子鄂溥,詩尤佳,以耳聾終於筆帖式;雖有世襲三等伯,而子弟皆窮酸傲慢,鄂氏遂式微矣。&ot;此鄂比或即此&ot;窮酸傲慢&ot;之鄂氏式微子弟之一?唯鄂氏隸滿洲廂藍旗,傳說中鄂比住廂白旗,不合。健銳營的廂藍旗在西面極南方,距離亦頗遠。)。但是不管怎麼解釋,據敦氏兄弟的詩句的描敘,雪芹所居之地卻仍舊一點也不像是在這個新建的營房裡的樣子。 另外一個可能是,遷居郊外是依傍自家在這一帶的老房產。傳說中一再提到曹雪芹初到香山住的是&ot;祖居&ot;,是&ot;回家&ot;。這一點本身和確指所居即是健銳營營房是自相矛盾的(註:張永海的傳說,以及後來的說法,都確指正白旗的某一所住房是曹雪芹的&ot;故居&ot;,而這所謂正白旗,正就是健銳營的正式的營房,在大營盤圈內,無論如何也沒法與敦氏弟兄所寫的雪芹居處的情景相合。此皆出於附會,不足憑信。),卻和我們這裡剛提出的這個可能相符合。據我們所知,當時依傍郊外墳塋而住的旗人日益加多,其中有的是因&ot;褫職籍其家&ot;&ot;遂赤貧&ot;而&ot;寄跡於先人丘壟之側&ot;(註:敦誠《璞翁將軍哀辭·引》。)的,也有隻是因為&ot;近日生齒日繁,不得不移住墳塋之勢&ot;(註:奕賡《管見所及》。參看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寫旗人安學海&ot;他家的舊宅子本在後門(地安門)東不壓橋地方,……他自家卻搬到墳園上去居住。他家這墳園又與別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帶,……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ot;此亦反映當時風氣。)的。曹雪芹流落村郊,也以&ot;寄跡於先人丘壟之側&ot;為最自然(抄家的,只有墳園祭田一類許留,不入官,這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