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根深蒂固的印象 (第1/3頁)
叫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崇禎皇帝聽了,稍微一愣,似乎是認真回想了一會才說道:“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大概十來年前了吧。朕記得當時群臣皆言澤居之魚鱉、山居之麋鹿,且有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之後才又補充道:“水稻小麥等物乃千年種植之物,如若貿然代替以甘薯,就怕餓死更多百姓。加上當時國事糜爛,因此朝廷最後定論,就沒準徐卿之奏。”
說完之後,崇禎皇帝看著張明偉,有點驚訝地問道:“先生之意,此物比起水稻小麥等物,真得要好?”
自古以來,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某種生物只應在某種特定地區才有,如果轉移到其他地方,會受到水土、氣候等制約,不是死掉,就是變質。
崇禎皇帝剛才解釋了一通,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也正是這種觀念太普遍,徐光啟甚至在甘薯疏的序言中就強調了這個事情,說甘薯會是個例外。然而就其結果來看,他還是沒改變當初崇禎皇帝和百官的印象。加上上下都頭疼流賊和建虜,沒人願意去嘗試。而徐光啟又在崇禎初年就去世,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張明偉聽了,皺著眉頭一想,或者這事是因為朝堂之上,包括崇禎皇帝本人,都不像徐光啟一樣會親自伺候農田,所以他們就只相信書上所說,沒能改變他們固有的印象。
想到這裡,他不由得嘆了口氣,認真地對崇禎皇帝說道:“這個甘薯,是救災的大利器啊!有可能這個時候的甘薯沒有經過改良,可能沒有後世的畝產高。但是,最為關鍵的是,這個甘薯可以不種在田裡,而是在山上什麼的地方,全都可以。是農田種植之外的一個有力補充。陛下要是全力推廣的話,必然會少餓死很多人!”
“啊?”崇禎皇帝一聽這話,頓時大為震驚,隨後就是一臉地懊悔。早知道可以不佔用農田的話,說不定他當時就準了!
大明朝最缺什麼,就是缺吃得啊!如果有吃的,也不會到了如今要亡國的地步了!
張明偉不管他有多懊悔,轉頭吩咐太子朱慈烺道:“你去了南京那邊之後,立刻尋找種植甘薯的有經驗老農,在南方諸省全力推廣,不要佔用農田,並記得培育優良品種。”
朱慈烺當然也知道這個事情對於大明來說,非常重要,因此,認真地點點頭道:“先生,我記下了!”
崇禎皇帝在邊上聽了,也是非常嚴肅地囑咐朱慈烺道:“地方官要是敷衍的話,定要嚴肅處理!”
朱慈烺聽了,當然又是點頭。
至於北方這邊,到處都是兵災,推廣甘薯太吃力,就先緩一緩。
張明偉接著又道:“還有一種高產作物,也不佔用農田,非常適合北方種植,寒冷地帶的產量非常高。叫做土豆,這個時候應該也已經從番邦傳入大明瞭。太子到了地方,一定要全力尋找這種土豆,以便在大明能夠推廣!”
崇禎皇帝一聽大喜,沒等朱慈烺回答,他就搶先一把抓住了張明偉的手,欣喜而又急促地大聲確認道:“先生此言當真?”
如果說他擔心那個源自閩地的甘薯,在北方可能有問題的話,如今所說得什麼土豆,張明偉強調在北方很合適,那就沒了之前的擔心,這讓他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呢!
朱慈烺也很高興,不過他隨即犯難道:“先生,不知道這種土豆長什麼樣子,我該如何尋找呢?”
甘薯這個東西,在閩地已經普遍,因此他不擔心,可這個土豆,之前是沒有任何人聽說過。因此,他就有此一問。
“我畫給你看個大概吧!”
張明偉剛說完,崇禎皇帝就立刻親自引著他去了御案那裡,還親自拿起御筆,雙手捧上。一直默默旁聽的坤興公主,也很是有侍女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