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第1/3頁)
海風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品相關介紹 一代名儒朱之瑜
朱之瑜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徵,未就,人稱徵君。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學特點是提倡&ldo;實理實學、學以致用&rdo;,認為&ldo;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rdo;,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
中文名:朱之瑜別名:朱魯璵、朱舜水、徵君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浙江餘姚人出生日期:1600年逝世日期:1682年職業: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主要成就: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之一代表作品:《朱舜水集》逝世地:日本國東京學術特點:實理實學、學以致用
目錄
人物生平絕意仕進反清復明東瀛講學歸葬異國學術主張育才觀點學術影響陽九述略著述名錄代表作品名言詩作展開人物生平絕意仕進反清復明東瀛講學歸葬異國學術主張育才觀點學術影響陽九述略著述名錄代表作品名言詩作展開編輯本段人物生平絕意仕進朱之瑜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曾祖名詔,號守愚。祖父名孔孟,號惠翁,一生曾三讓皇恩不受。父親朱正,字存之,號定寰,皇明詔贈光祿朱之瑜彩像大夫,上柱國,並授總督漕運軍門,但未任。母親金氏,生三子:長兄啟明,一名之琦;次兄重林,一名之瑾;之瑜排行第三。朱之瑜8歲喪父後,家道中落,生活清貧,甚至影響其讀書為學。長兄朱啟明,天啟五年(1625年)中武進士,後升任至南京神武營總兵,總督漕運軍門。朱之瑜就隨任長兄寄籍於松江府,為松江府儒學生,拜松江府學者吏部左侍郎朱永佑、東閣大學士兼吏戶工三部尚書張肯堂和武進學者禮部尚書吳鍾巒等為師,研究古學,尤擅長《詩》、《書》。崇禎十一年(1638年)以&ldo;文武全才第一&rdo;薦於禮部,而朱之瑜見&ldo;世道日壞、國是日非&rdo;、&ldo;官為錢得,政以賄成&rdo;,朝政紊亂,自己不能為流俗所容,就放棄仕途,專注於學問。他曾對妻子說:&ldo;我若第一進士,作一縣令,初年必逮繫;次年三年,百姓誦德,上官稱譽,必得科道。由此建言,必獲大罪,身家不保。自揣淺衷激烈,不能隱忍含弘,故絕志於上進耳。&rdo;朱舜水不求功名利祿,而熱衷於關心社會民生,並經常對人講:&ldo;世俗之人以加官進祿為悅,賢人君子以得行其言為悅。言行,道自行也。蓋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孫。官高則身榮,祿厚則為子孫數世之利,其願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於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rdo;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舜水四十五歲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今景山)。不久,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改元弘光。這時江南總兵方國安推薦朱之瑜,並奉了皇帝的詔命特別徵召他,他不就任。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皇帝又下令徵召他,他仍不就任。四月,在荊國公方國安再次推薦下,朝廷任命他作江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監方國安軍,他還是不就任。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遂遭奸臣嫉恨,次年以&ldo;不受朝命,無人臣禮&rdo;罪追緝。朱之瑜星夜逃到舟山,以行商為掩護。
反清復明順治二年(1645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