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5頁)
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直接控制著宋哲宗的生活起居,甚至為他指定皇后,哲宗雖然不滿意,但也毫無辦法。
高太后雖然大權在握,但她和曹太后一樣都比較廉潔自奉,處事公正,她在哲宗朝垂簾聽政達九年,政治相對比較清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大臣對她的牽制不無關係。北宋從仁宗開始,儘管先後有劉太后、曹太后、高太后三位太后垂簾聽政,但卻沒有出現外戚專權或宦官專權的現象,究其原因,不能不說這是因為北宋王朝具有較為完善的文官體制的結果。
第四章:文官政府(9)
但太后垂簾聽政也給北宋王朝帶來惡果,它使得北宋的兩次改革都歸於失敗,高太后堅決反對改革,曹太后也不支援改革。
此外,受太后垂簾聽政的影響,仁宗皇帝的性格中少了堅毅果敢多了猶豫退縮。這些對北宋的政治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影響。
4
宋仁宗“發明”了“風聞奏事”的制度,也就是說諫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參奏大臣。此例一開,臺諫官員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而皇帝卻在一旁偷著樂。
仁宗朝還有兩件大事,對北宋後來的政局影響深遠。
一件是仁宗對諫官性質的改變,另一件事就是聞名天下的“慶曆新政”。
漢唐時期,諫官是隸屬於宰相的,如唐朝皇帝身邊的“拾遣”“補闕”之類,都屬於門下省。宰相與皇帝商量事情,諫官是要在場的,察遺補闕,宰相不好說的話可由他們來說,因為他們是小官,話說對與錯,皇帝接受不接受,可以有迴旋餘地。到了北宋仁宗時期,則發生了大的變化。皇帝為了防止宰相專檀,開了用言官監視、牽制宰相的先例。仁宗皇帝將諫官和御史監察兩個本來有分別的系統,合併在一起。也就是將言官從宰相手裡拿過來了。而且允許諫官“風聞奏事”,也就是說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參奏大臣。過去諫官針對的是皇帝,現在則成了皇帝約束宰相的工具。宋真宗時即有“異論相攪”的說法,到仁宗時就將其制廢化了。北宋以至明代政潮洶湧,黨爭趨於嚴重,皆與此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為它是一個挑動朝臣互斗的制度,是激發小臣斗大臣的制度。宋代因此而臺諫官員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到明代更是發展至頂峰而導致亡國。
“慶曆新政” 和“王安石變法”相比,一個側重於政治體制改革,一個側重於經濟改變。
仁宗朝發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慶曆新政”。
北宋自開國到“慶曆新政”前夕,已歷經80餘年,其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財政危機日益加深。到宋仁宗執政中期,土地兼併已非常嚴重。土地兼併的過程就是農民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的過程。到“慶曆新政”前夕,農民起義已是暗流湧動。而外部則面臨遼和西夏的威脅。“冗官”、“冗兵”、“冗費”與日俱增,封建國家陷入積貧和積弱之中。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初,宋對西夏的戰爭失敗後,農民起義猶如山水欲來,而宰相呂夷簡對此束手無策。宋仁宗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開始思變,遂於這年三月罷去呂夷簡的宰相兼樞密使職事,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為諫官,一道主持朝政。宋仁宗在召見中,對范仲淹特別禮遇,並曾多次催促,要求他立即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
九月,范仲淹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摺呈給宋仁宗,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這個方案共涉及十個方面:
一、 明黜陟,改變以前文官三年一升遷的辦法,對於官員中確實有作為、立大功的人,才能提拔重用。
二、 抑僥倖,改變貴族子弟承受恩蔭做官的舊法,以減少冗官。
三、 精貢舉,考試學子著重在策論經學,不在詩賦。
四、 擇官長,嚴格選擇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