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5頁)
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高宗死後第三天,宰相裴炎上奏,太子沒有即位前,不應宣佈敕令,有緊要事,建議由武后下令於中書、門下施行,幫助武后取得了最高發號施令權,凌駕於新皇帝之上。
這是武則天對相權制度的第一次破壞。唐初規定:凡軍國大事,均需由宰相在政事堂議決然後由中書省起草制詔,經門下省稽核,呈皇帝批准後頒佈執行,不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皇帝不能直接發號施令。但裴炎的上奏改變了唐初的這一規定,宰相議事的環節被省略,中書起草、門下稽核的環節被省略,變成武則天直接發號施令。
唐高宗逝世一週後,唐中宗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作為回報,武則天在兩天後宣佈裴炎為中書令。裴炎隨即把政事堂從門下省遷到中書省,這實際上是把宰相的決策權和發令權集於一身,中書令在宰相中上升到首相的地位。這是武則天對宰相制度的第二個破壞。
宰相制度遭到破壞,皇權沒有了制約,接下來發生的皇帝廢立便輕而易舉。
唐中宗是高宗的第七子,武后所生的第三子。按理本輪不到他做皇帝,但他的兩位同母兄長一死一貶,無奈中才選擇了他。他本沒有兩位兄長的學識和才能,又沒能從中吸取教訓。做了皇帝后不是思量怎麼把國家治好,而是首先把自己的老丈人韋玄貞提拔為宰相。裴炎一再反對,中宗不接受,並且怒道:“我以天下與韋玄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把國家官職完全視為自己可以隨意支配的私有財產,完全背離了唐太宗“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擇賢才者,蓋為求安百姓”的祖訓。
裴炎將此情況報告武則天后,武則天果斷決定,廢掉中宗。公元684年二月初六,武則天集百官於乾元殿,裴炎與中書侍郎劉禕之、羽林將軍程務挺等勒兵入宮,宣武則天令,廢中宗為廬陵王。中宗做皇帝前後不過五十天。第二天,武則天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並積極策劃取代唐朝,自己做皇帝。她任命自己的內侄武承嗣,親信劉禕之等為宰相,給諸武以大權,組成了自己的最高統治核心。裴炎雖仍以中書令而執掌軍國大權,但實際上是被排除在這個核心之外的。
這一幕頗具戲劇性,裴炎和武則天本是老鄉,裴炎是山西聞喜人,武則天是山西文水人。但此時的武則天,親生兒子尚且追殺,何況是老鄉。裴炎以破壞相權為前提幫武則天取得了最高統治權,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己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而武則天以中宗任人唯親將中宗趕下臺,自己卻大肆任用武氏宗親。其權力私有之心比中宗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三章:盛唐氣象(4)
相似的一幕在中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也上演過。*為取得最高權力,在*初期曾不遺餘力的破壞制度,將全國人大代表選出的國家主席趕下臺,從而使自己取得了“接班人”的地位。此時,*為取得“國家主席”的合法位置,開始格外思念起制度來,他在臥室中掛著“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的條幅,折射出他想恢復秩序的心態,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合法化,當這一切和最高領導人的意見相左時,*便決定鋌而走險,從而釀成了國家和個人的悲劇。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制度建設和遵守的重要性。
裴炎的故事還沒有完,公元684年九月,即唐王朝開國第66年之際,以徐敬業為首的地方官發動叛亂,而朝廷中裴炎、劉禕之等對武則天大權獨攬、重用武氏、削弱相權感到不滿。尤其是裴炎,當武則天詢問他如何應對叛亂時,他卻要求武則天還政睿宗。這讓武則天異常惱怒,叛亂尚未平息,他就被武則天斬於洛陽都亭。當初參與廢中宗的羽林將軍因被人告發與裴炎同謀也被武則天斬于軍中。
武則天在斬裴炎、平徐敬業、殺程務挺之後,召叢集臣,作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談話,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