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5頁)
冷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響。”方離說,“甘教授,是不是這樣?”
“是吧。”甘國棟大概沒有精力詳說學術方面的事情,“雷教授他們怎麼還沒有找著機括?”
“是呀。”方離看著手機,顯示時間說明,他們已經掉下來有一個半小時了。手機快要沒電了,她走到甘國棟身邊坐下,關掉手機,心思又轉回第八墓室。“甘教授,整個墓室的主題是神判與刑罰,如果生門存在,它會將我們引向哪裡呢?”
好一會兒,才聽到甘國棟說:“我不知道。”
“一定是叫人震驚的地方。”方離自顧自地說著,凝視著生死門的方向,目光變虛,似乎穿透了黑暗,落到遙遠的兩千多年前。在瀞雲的工地上,正聚集著古代曼西族最傑出的能工巧匠們,他們設計並建造了一座複雜的生死門,每扇門都可以開啟,每扇門後都有通道,但只有一個是生門,只有一個通往目的地。
如何才能找出生門到達目的地?而目的地又是什麼呢?
注○11:神判,又叫神斷,神明裁判、原始仲裁等。是藉助神的力量或是某種神秘方式進行裁決的一種巫術手段。它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通曆史現象,《漢謨拉比法典》、《羅斯真理》均有記載。西歐直到12至13世紀才廢除這種裁決方式。日本的一些地區在“大化革新”前還存在。我國雲南地區的部分少數民族至今保留這種巫術形式來解決民間糾紛。
注○12:原始的五行崇拜,即對水火金土木的崇拜,是逐漸從泛神崇拜發展而來的。包含著樸素的辨證法道理,其以最簡明的方法揭示了事物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相生相剋的關係。並將水火土木金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絡視為普遍規律,得出“五行生萬物”、“五行萬物之本”的結論。“五為萬物之本”,這一認識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非同小可的命意,它合乎中國人追求極致、整全、合諧的審美情趣,給人以完滿、圓滿的滿足感。“五行萬物之本,天地百物,莫不用之”這種五行學說盛行於春秋戰國之交,至戰國晚期達到高峰。這時五行說廣泛應用於天文、地理、曆法、音樂、醫學、道德、政治等諸多領域,形成了五行配萬物的理論。如天地有五方、人體有五內、人生有五福、人倫有五常、尊貴有五爵、事君有五諫、天子有五門、五路,等等。
注○13:五虐之刑:大辟、劓、刵、椓、黥。大辟即死刑;劓為割鼻;刵為割雙耳,而後演變為刖,即砍腳;椓:割生殖器,而後演化為宮,即閹割;黥為刺面。原始社會晚期的苗蠻部族率先擺脫神權束縛,建立以五虐之刑,這種以肉刑為體系的刑罰體系是當時中華文明最完善的刑法,標誌著華夏法律進入習慣法時代。而後夏朝借鑑五虐之刑創造夏朝法律,從而進入成文法時代。(苗蠻部族:遠古社會末期,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這三大集團實際上就是三個較大的部落聯盟。)
注○14:定殺:是秦朝時的一種死刑,將人溺在水中淹死,一般用於傳染病的犯人。
注○15:五刑:是華夏文明受到五行學說的影響在法制上的表現。把五行與一定的刑罰方法聯結起來,從多種刑罰方法中遴選五種固定下來作為正式的刑種,以示順乎天意。自苗蠻部族創五虐之刑開始,華夏刑罰經歷漫長的習慣至習慣法至成文法,一直保持著正刑五種的文化習慣。20世紀初以來,我國屢次修律均在西方刑法思想指導下進行,主刑的內容已不斷更新,但也沒有突破“五”的框界;即便是新中國創制的兩部刑法典所規定的主刑也是五種。
第十章 圓洞的秘密
坐在純粹的黑暗裡,時間似乎膠住了。方離打了個呵欠,覺得說不出的困頓,也不知道是不是睡著了,反正是聽到一聲呼喊才回過神來的。
“你在幹什麼?”甘國棟的聲音很大,環形牆壁